四、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小學生自己講題、講思路、講方法的時刻,是他們的思維最活躍的時刻。因為他要說話,首先要想說什么,怎么說,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組織自己的語言,借助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講思路的過程,是學生認真地想、深入地想、合乎邏輯地想問題的積極思維過程。對于那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就選一些難度較大的題,讓他們講解題思路,從而訓練他們深思熟慮。
例:某學校有13個課外興趣小組,各組的人數如下表: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一天下午學校同時舉辦語文、數學兩個講座,已知有12個小組去聽講座,其中聽語文講座的人數是聽數學講座人數的6倍,還剩下一個小組在教室討論問題,這一組是第幾組?
學生看題后,要求學生先口頭敘述解題思路。在敘述過程中,引起了爭論。
學生甲:“此題的突破口是‘7倍’,聽語文講座的人數是聽數學講座人數的6倍,因此聽講座總人數一定是7的倍數。”
“2+3+5+7+9+10+11+14+13+17+21+24+24=160”
“用一個整數去除160和另一個整數,如果余數相同,這個整數一定能整除那兩個整數的差。所以160÷7=22……6,從表中再找出一個被7除余6的數是13,所以是第9組有13人。”
學生乙:“我的思路和甲不一樣。我想同余問題是突破口,在數學競賽培訓班里,老師給講了“同余問題”,如: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余數相同,所以160-13=147
差147一定能被7整除。
這時,老師又做了補充,講解一條數學性質:“如果一個整數分別除兩個整數,余數相同的話,那么這個整數一定能整除那兩個整數的差。”這是同余問題。
老師把以上問題做了補充歸納、整理。
學生理清了思路。接著學生紛紛要求試講,后來是爭著搶著講,越講越明白,越說越清楚。學習情緒高漲,使學生感到了自己的智慧,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他們當中,還經常開展比思路的活動:“比比看,誰能先找對解題思路?”
例如:一條白色的正方形手帕,它的邊長是18厘米。手帕上橫豎各有兩道紅條(如下圖陰影部分所示),紅條寬都是2厘米,問這條手帕白色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這是一道學生用一般方法不易解出的較難的題。可是有一名學生很快舉手做答:
(1)先求出正方形手帕的面積:18×18=324(平方厘米)。(2)長為18,寬為2的長條面積,共四條:18×2×4=144(平方厘米)。(3)求出四塊重疊的部分(小正方形)2×2×4=16(平方厘米)。(4)手帕的白色面積為:324-(144-16)=196(平方厘米)。
接著又有一名學生搶答:(1)把豎的兩個紅條位置平行挪動一下,使他們緊貼在一起,再移到緊貼正方形的左端邊上。(2)把橫的兩個紅條也做同樣的位置挪動,要讓它們緊貼正方形下端邊上,如下圖所示。(3)這樣移動紅條所得圖形的白色部分的面積不變。這時白色部分的面積一目了然,它等于邊長為14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即196平方厘米。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這樣引導,使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會多角度探索解題的最佳思路,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再次,對優秀學生注意個別施教。班長姓劉,她是一個細而不敏的學生,所以我讓她負責“一日一題”的總結工作,給她提供了一個向他人學習的機會。在這項工作中,她從同學中學到不少好的解題方法和學習方法。如有一次我出了一道:“一個班級召開家長會,要給每位家長準備一只茶杯,結果少5只,又去借來原茶杯數的一半,結果反而多出13只。這次到會家長有多少人?”全班學生對于“原來茶杯數的一半”這個條件怎樣理解,有好幾種思路:一是通過畫線段圖,弄明白原茶杯數的一半是13+5;二是由(總數的一半)-(少的)=(多出的),得到(總數的一半)=(多出)+(少的);三是通過“多出的13只和少的5只有什么關系”的設問,把自己問明白了,多出的13只加上原來少的5只,等于原杯子數的一半。這些解法給姓劉的這位班長以很大的啟發。她在這些活動中堅持每天做題,同時認真向全班同學搞好調查、總結,既豐富了知識,又開闊了思路,提高了能力,有利于解決她細而不敏的問題。我還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和鍛煉她。一次一個姓朱的學生把和他爸爸爭辯的一個問題帶到學校來了。題目是:“一列客車和一列貨車,同時從兩城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行52.5千米,貨車每小時行47.5千米,在距離兩城中點15千米處相遇,求兩城之間距離。”學生朱的爸爸認為客車比貨車多行15千米,朱說不對。爺倆誰對誰錯,讓大家想想,發表意見。姓劉的班長經過認真思考,首先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后來,她參加市數學競賽獲三等獎,說明她進步很快。
(二)引導基礎差的學生迅速跟上
我教的這個班有11名差一些的學生,其中有4名最差的。他們4人語文、數學都不及格。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使我認識到,在基礎差一些的學生中,情況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對數學失去了信心,常常不寫作業;有的稀里糊涂,死記硬背;還有的淘氣貪玩,上課時只動嘴說,不愿意動筆寫。有個姓趙的學生,上課時能積極發言,但考試總是不及格。有一次在他的一張試卷上有5道簡算題,全是照同桌同學抄的,由于抄串了行,一道也不對。我仔細問他這次考試作弊的事,他承認是抄的,并主動給我講了他和同桌是怎樣“合伙算”的。他的同桌是個女生,思維不敏捷,但學習態度認真,踏實,計算式題一道不錯,但不會解應用題。而他解應用題時會列式就是算不對。于是他們商量好,考試合伙算。解應用題時,他列出式子,傳給同桌算得數,然后兩人一起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