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對每位教師的教育教學標準也越來越高。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的指導下,如何使每一位學生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教師必須得化工夫仔細想一想,認真研究對策。從教新教材已經一年了,通過不斷地參加培訓和一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覺得自己有很大的轉變:從一個教學的實踐者轉變為教學的探究者,從一個教材的使用者轉變為教學的設計者。一年了,有坎坷,有歡喜,有憂愁,但更多的是希望------課堂作為實施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如何在數學課堂上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作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更好地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效率呢?一年來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效果還不錯。
一 、整個課堂始終不離情趣二字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新亮點。心理學表明:學生如果沒有學習的動力,就不會產生學習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而我從“表”、“里”兩個方面入手去充分調動學生的情趣:一是“表”即“趣”。新課程注重了情境導入,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實際情況入手,抽象出數學知識,然后又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充分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感受數學不是空洞的理論。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不適適宜的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趣味問題導入、實用事例導入、實驗猜想導入、設置懸念導入、直觀教具演示導入、復習引新導入等等。情境導入時一定要注意真實性、童趣性、時效性、現實性。例如:在上八年級第三章“圖形的平移和旋轉”中第五節“它們是怎樣變過來的”的時候,我引用了學生們都熟悉的三國時的軍師諸葛亮利用士兵隊形的變化和敵軍作戰的場景入手。讓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這隊伍是怎樣變化過來的?從而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課,同時也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求知的欲望,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再如上第五章“位置的確定”第一節“確定位置”第一課時的時候,在導入時我引用了兩件學生很熟悉的國家大事:一是美英聯軍定點轟炸巴格達;二是2003年我國成功發射神州五號飛船。美英聯軍的基地離巴格達那么遠,他們怎么能定點轟炸呢?神州五號飛船為什么能在內蒙古安全著陸?這都與什么有關呢?學生很快說出了與位置的確定有關。接著又講確定位置不只是與驚天動地地國家大事有關,而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息息相關。比如:同學們進教室找座位,到電影院看電影,為什么都那么井然有序呢?然后接著進行探究新知的活動,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效果很是不錯。二是“里”即“情”——學生的感情。從教十幾年了,我一直把“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當作我的座右銘。因為我總是覺得人是有著豐富感情的高級動物,在上每節課的時候,我總是投入了飽滿的熱情,深信“身教重于言教”。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激勵,可以是一句口頭表揚、一個熱情的目光、可以是一次表現機會的給予等。老師在此可以充當一個“快樂天使”的角色,千萬別作吝嗇鬼。使學生常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從而樹立信心,使學習的積極性成為一種穩定的內在動力,從心理上、感情上真正接受數學,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就這樣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地進行激勵,從根本上激活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避免了三分鐘的熱情。我現在看到的一個很欣喜的現象就是學生真的很喜歡數學了,他們樂于上數學課了。有幾次別的老師臨時有事,我代上他們的課,學生給我的感覺是歡天喜地,拍著巴掌表示歡迎。儼然不象從前的哀生嘆氣、一幅迫不得已的樣子。
二、 整個課堂做好角色的轉換
“超市是一種開放的購物方式。是把顧客放在一個主體的地位,可以任意的挑選自己喜歡或者需要的商品。”所以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在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全面推行又一輪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我們不妨把“超市”的這種經營理念引進我們的數學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銳意創新,揚起理想的風帆。
教師應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改變課堂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故而 老師應該是一個課堂的組織者,一個知識的引導者。充分發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作為一個啟發者、引導者,首先應該是備好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是教師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設計的再創造。備課時應為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巧妙設計問題,使學生產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積極進取態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地去嘗試,去猜測,去發現。主動的探索,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在上課時要善問,巧問,緊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設計提問的方法。提問時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應該出現“被遺忘的角落”。提問時問題要有層次性,同時難度要適宜,使大多數學生“跳一跳,夠得著”。提問后要認真聽取每位學生的發言,盡量運用夸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贊揚,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提問的過程中,老師有時要合理的進行思維引導。在啟發時,應把握好度,啟發過之,不利于學生創造力地培養;啟發不及,則又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常常在課余聽到學生反映,聽課容易聽懂,也覺得很有意思,就是遇到問題不會做,或者容易做錯。這實際上反映了學生的實際思考能力,并非完全接受了教師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一定的脫節。所以在上課解決某一問題時,要充分展示其數學思維過程,既怎么想?為什么這么想?有的想法為什么不對?問題的解決聯系了哪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只有充分暴露其過程,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正確的分析問題的反法,抓住問題的本質。學生中出現的錯誤思維也應該暴露,當堂糾正,糾正時可以靈活采用多種形式。盡量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地印象。這樣就有可能讓學生避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