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要關注生活 培養數學應用意識-----數學課程改革下的變革與收獲
課例1: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教學片段師:請同學們先看一組圖片(生活用品,建筑物,水果照片…….)
生:(非常有興趣的觀看,議論紛紛。)
師:同學們,圖片中物體的形狀類似于哪些幾何體呢?小組討論、思考、回答。
生:類似于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球體、多面體……..(回答非常踴躍)
師:昨天我要求同學搜集一些身邊的幾何體,現在請同學們交流一下各自收集的幾何體,觀察手中的物品,并回答問題。(投影出示教材第3頁“議一議”)
生1:我的文具盒與長方體類似,足球與球體類似,羽毛球與錐體類似,魔方與正方體類似,我的頭與球體類似……。(氣氛熱烈)
生2:我的笛子與圓柱體類似,毛筆套與錐體類似,萬花筒與三棱柱類似………。
師:很好,誰能說一說圓柱與圓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它們的相同點是:都由圓和曲面組成,不同點是圓柱有兩個圓面,而圓錐只有一個圓面,
生2:(補充說明)圓錐有一個頂點,而圓柱沒有……。
師:(展示石膏模型)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與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形狀類似?
生:(紛紛舉起小手,要求發言)
……..
點評:生活處處有學問,有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使生活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課例2:如何讓“破鏡重圓”。
師:(出示一塊圓鏡,故意失手,將鏡子掉在地上,摔成了幾塊碎片),問:現在要劃一塊同樣大的圓鏡,你能想辦法幫助我嗎?
(學生陷入探索思考中)
生1:我把碎片拼起來,在紙上將圓畫出來,用剪刀剪下來,再請玻璃師傅劃一塊就行了。
師:這是一個方法,但是能否保證鏡子與原來的一樣大嗎?(學生無語)
生2:他的方法有誤差,我覺得應該找出圓的半徑才行。
師:怎樣找鏡子的半徑?
生:我找一塊帶有圓弧的鏡子殘片,在紙上畫出這段弧,在弧上取兩條弦,然后,作兩條弦的中垂線,兩條中垂線的交點就是圓心,這是利用垂徑定理確定的圓心,再確定鏡子的半徑。
師:這種方法比較好。還有沒有別的方法?
生:我還可以利用圓周角的推論:900的圓周角所對的弦是直徑,在鏡子的碎片上做一個直角三角形,那么斜邊就是直徑,然后找出斜邊的中點,中點就是圓心 ……。
點評:破鏡重圓是人人都知道的成語,如何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破鏡重圓”,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智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同時,方法的多樣性迫使學生動腦筋思考問題。
課例3:測量旗桿的高度(一堂數學實驗課)
方法1:利用陽光下的影子。
每個小組選一名同學直立于旗桿影子的頂端處,其他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同學測量該的影長。另一部分同學測量同一時刻旗桿的影長。根據測量的數據,你能求出旗桿的高度嗎?說明理由。
方法2:利用標桿。
每個小組選一名同學作為觀察者,在觀測者與旗桿之間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適當的標桿。觀測者適當調整自己所處的位置,當旗桿的頂端、標桿的頂端與眼睛恰好在一條線上時,其他同學立即測出觀測者的腳到旗桿底端的距離,以及觀測者的腳到標桿底端的距離。然后測出標桿的高。
根據測量的數據,你能求出旗桿的高度嗎?說明你的理由。
方法3:利用鏡子的反射。
每個小組選一名同學作為觀測者,在觀測者與旗桿之間的地面上平放一面鏡子,在鏡子上做一個標記,觀測者看著鏡子來回移動,直至看到旗桿頂端在鏡子中的像與鏡子上的標記重合。
觀測所需的數據,根據所測量的結果你能求出旗桿的高度嗎?說明你的理由。
點評:學生做該實驗的時候非常踴躍,興趣非常濃厚,加強了相互間的合作,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都覺得數學知識很實用,學數學有好處。
反思課例蘊涵的理念:
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因為人始終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人在生活中認識自然現象,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需要,,因需要而產生,因應用而發展,數學教學只有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生存狀態、生活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1、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
學生無時無刻不生活在自然界中,讓數學回歸生活世界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人們通過了解大自然,總結分析抽象出數學概念,數學定理,而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幫助他們探索數學問題,觀察數學現象,歸納數學方法,學生對生活的體會是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每天都在與社會接觸,與他人交流,同時不斷的觀察、發現一些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產生進一步研究的欲望,在合作、討論、溝通、探究中發展能力,增長見識,拓寬視野,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通過反復思考,獲得新的知識,課例1中,讓學生搜集身邊的幾何體,如:文具盒,足球,羽毛球,杯子,毛筆套,萬花筒,魔方……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從實際生活內提煉出數學模型,在搜集的過程中,產生進一步了解立體圖形的欲望,學生的知識的獲得不單*教師的精心講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新舊知識之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學生接觸的是活生生的世界,數學課程只有與生活世界緊密聯系,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