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思維方法是否正確、合理,直接影響著學習效率的高低。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機會適時的向學生滲透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這也是新教材區別于舊教材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注重了知識的獲得過程。讓學生看到活生生的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不是死的數學知識;讓學生真正理解有關教學內容,而不是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讓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而且能感受、領會、形成、運用內在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 、做好觀念的轉變,提高自身的素質
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更鼓勵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把教師看做是一個顧問,一個助手,一個可與之爭辯交心的朋友。這也說明我們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武裝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
長期以來,許多數學教師認為,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抽象度較高的學科。數學學習主要*的是理性思維,數學教學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培養能力,教師多講,學生多練,效率較高。學生自學反而效率很低,加上數學考試不如語文、英語等學科變化那么大,教師能有效的把握考試的“方向”。其實這是一個觀念問題,我們將數學教學局限于“數學”這個小圈子里,而沒有站在“培養人”、“發展人”的高度來認識數學教學。實際上數學教學是發展人的一種途徑,數學學習是發展人的一種方式。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知識、能力等個方面做出基本的要求,給學生留足夠的自主發展的 時間和空間。
有這樣一句話:“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掌握了。”學習需要的是理解,領悟。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覺的動腦思考、動手做、去分析解決問題,會更有效的掌握知識。因此,課堂上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大膽地實現權利“下放”,放手讓學生做,即放手讓學生去嘗試、猜想發現、解決問題、并學會反思。在這個環節上,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充分利用課后練習,適當分散難點,放手讓學生做。同時編擬設計開放性的習題,變式題,放手讓學生訓練。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間,讓他們尋找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消除學生的惰性心理。在實施時,我是學生做起一個就交一個,預防抄襲作業的現象, 作業很多的時候是面批,以便于及時指點。讓他們做一個會學習的人。
一年來,我以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合作交流。古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臭皮匠,能抵一個諸葛亮。”合作學習作為新課標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是一種學生之間面對面的促進性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活動,它能達到學生間有效地溝通,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傾聽、學會交流。這對于學生素質的提高與未來的發展都是很有意義的。明白了這一點 我們就要思考為什么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關注什么樣的問題適宜學生合作?對大多數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大多數學生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可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共同探究。這種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間或者具有較好地開放性,否則就會流于形式,于事無補。
總之,我們一定要做到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重點。培養出適合社會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