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乘法估算案例
估算是一種數學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計算。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數學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從而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
案例再現: 師:你們平時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想買幾件商品,但又怕自己身上帶的錢不夠的煩惱呀?(有過)
師:王老師也曾遇到過這樣的煩惱。
出示例題:王老師帶了200元錢,想買3個籃球,每個籃球58元。他帶的錢夠嗎?
師:你們能不能幫王老師排除這個煩惱呀?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
討論過后,分別請同學發表各自的見解。
生1:我剛剛算了一下,一個籃球58元,3個籃球就是58×3=174(元),王老師帶了200元錢,不但可以買到3個籃球,還多出了26元錢。
師:不錯,你計算得很快,也很精確。但是,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題目中的問題,你想到了什么?
生2:他的方法不是很簡便。因為題目只是問王老師帶的錢夠不夠,也就是說答案只有兩種可能性,夠或者不夠,而沒必要算出多多少錢。
師:那你認為怎么算比較簡便呢?
生2:每個籃球58元,我們把58≈60,買3個籃球也不過是180元錢,而實際還不需要180元錢,所以王老師帶的錢肯定夠。
師:你回答得真好!(這時全班同學也不約而同地響起了掌聲)
師:生1,你覺得生2的方法怎么樣?
生1:我明白了,這道題跟我們的生活十分結合,關鍵是題目并沒有要我們求出多多少元,所以生2的方法比我的簡便。但如果題目要求多多少元的話,我想就只能用我這種方法了。
師:你不但能找出方法不簡便的原因,而且能把這道題和我們以前學過的題目作比較,你也真了不起!其他同學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生3:我是這樣想的。我先把每個籃球看作是50元,3個也就是150元,而剩下的8元錢去乘3,怎么樣都不會超過50元,所以王老師帶的錢一定夠。
師:你的方法也不錯。有誰來說說,生2和生3的方法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4:他們都沒有去算精確值,而只是用到了估算的方法。
師:對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時也只要算出近似數,不需要算出準確數,這樣的計算叫估算。運用估算,會比較簡便。
師:那王老師用這些錢去買3個足球,每個足球74元,夠不夠呢?
生5:我認為也夠。因為74≈70,70×3=210(元),210≈200,所以也差不多夠。
師:呃,好像他說的也挺有道理的,他能夠馬上就用到了剛學的估計的方法,也很不錯。但是老師有個疑問了,“差不多夠”是什么意思?倒底是夠還是不夠呢?
生6:我認為他的方法是錯誤的,因為他約等于了兩次。
師:為什么約等于了兩次就是錯誤的呢?他有沒有完全說錯?
生7:我覺得生3前面的方法可以。我們可以把74元看作是70元,這就好比是商店里的商品打折,就算打折了之后也要70元一個,那買3個足球也最少要210元,況且這家商店還沒有打折,所以王老師帶的200元錢肯定是不夠的。
師:我真佩服你的看法!她不僅很詳細地說出了為什么不夠的理由,還用到了我們現在生活中的一個非常時髦的詞――“打折”。我想問問你,你是從哪里學來的“打折”這個詞呀?
生5:是我媽媽老是說她要等衣服打折了以后再去買會便宜許多。比如夏天買冬天打折的衣服,冬天買夏天打折的衣服。(全班大笑)
師:大家也不要笑。這也是人之常情。確確實實,正如生5同學所說的,在我們的身邊就有數學,我們可以用平時所積累的經驗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案例簡析: 這節課我非常贊同,因為它叢一開始,教師就將學生帶入生活情境之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猜想、推理、交流,從而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在課堂教學中,該教師能引導學生從原始信息中,多方面去思考,經歷“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能主動探究,真切體驗,在感受中發現,在發現中交流,在交流中發展,學習了不同的估算策略,體驗估算的實際意義,體會到了成功的愉悅,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只起引領作用,如第一個學生用的是求準確數的方法,教師并沒有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引導大家再次觀察題目中的問題,讓學生從問題出發,思考簡便方法;又如教師沒有因為一個學生答到了估算的方法就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而是引導學生思考:“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敢說、會說,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會不同的估算策略,從而會運用不同的估算策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