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經過真正的體驗,才能有深刻的感悟
——一年級下學期《統計》教學后的思考在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不僅設立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知識技能學習的結果性目標,更強調“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體現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意在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的數學學習,使學生參與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多樣化的數學活動。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我在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上進行了探索。我發現,只有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體驗過程,才能真正使學生積累經驗,感悟、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以本人執教的《統計》為例,談談自己是怎樣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體驗過程的。
一、大膽重組教材,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把書本作為教材,嚴格按照書本上的內容進行教學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作為老師,要敢于打破教材,對教材進行重組。從學生日常生活中選擇教學的素材,把生活中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其觀察生活,搜集信息,才能有效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自主地去研究、探索,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進行《統計》的教學時,筆者大膽地把教材中的花改成了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當教室里一響起高昂的《運動員進行曲》,大屏幕上出現運動會的場面,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繼而出現運動員們在踢毽子時所用的各種顏色的毽子圖,問學生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每種顏色的毽子個數,這時的同學們已經是興致盎然,躍躍一試了。
二、創設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統計》這一課時的教學,主要是要讓學生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孩子們喜歡運動,讓他們在題卡上,先把自己最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用一個標記表示出來告訴老師;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喜歡每個體育項目的人數;最后又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來。這樣就讓學生經歷了統計的整個過程,通過動手、動腦,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 ,盡情地感受新知,盡情地發展思維,不斷地促成知識的生成和發展。
三、解決實際問題,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切實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統計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在設計應用這一環節時,我以孩子們喜歡的“六一兒童節”為由,提出給他們買點水果開個聯歡會,但是由于經費有限,只能買一種水果,向他們征求意見,買哪一種水果?教學開始,孩子們說的都是自己最喜歡的水果,自然就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對。后來,有聰明的孩子說,哪一種水果喜歡的人多,就買哪一種,太棒了!這個辦法得到了同學們一致的肯定,就這么辦。于是,孩子們就在自己喜歡的水果下面貼上小星星,開始統計哪種水果上的星星多。這個問題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讓他們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加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
總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他們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就能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讓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