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學能力是關鍵
作為新教師,剛剛從學生時代脫產出來,如今卻已為人師,不免有些許感慨,盡管在從事教育工作,可畢竟初出茅廬,各方面比較稚嫩,半年工作下來我也對教學有點想法。我覺得授人以魚,只享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在教學中我深深的體會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要滲透到各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只有學生主動地去學,自學能力就會逐漸增強,才能達到以師生的最少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自學歷來是人們取得知識的重要途徑。自學成才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人類文明史上早有記載。惲代英烈士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曾指出忽視自學乃是“學牢”式的一種弊端。他寫道:“吾人所謂學問只限于在學校之功課,功課以外無學問,學校以外無學問”。他倡導“自由研究”即自學,希望人們把課堂擴大到圖書館以至整個社會,把整個人類科學文明的滄海作為自己自由翱翔的天地。顯然,這個見解至今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個有求知欲的人,雖不可能在學校里呆一輩子,但必須與學習相伴終生。任何工作崗位都有它特殊的知識要求和相應的知識結構,即使是大學畢業的學生,在學校里學習十幾年所獲得的知識也只能說是為事業需要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不能一下子完全滿足工作的需要。因為,處在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21世紀的今天,任何工作部門、崗位,都有個技術不斷改造、更新的問題,“知識更新”是人們普遍面臨的問題。青年人要勝任本崗位的工作,要想為“四化”作貢獻,要想一生有所作為,都有一個再學習和不斷學習的問題。
對于在校的高中生來說,自學能力的培養也應該是一項基本功。如果你在學校里就注意培養自學意識和自學方法,那么離開學校,走上事業崗位后,要養成業余自學習慣,堅持自學不倦就容易得多。你一生將因此受益不盡。自學并不是無師自通,自學的一套本領,可以在學校里系統培養。在校期間可借助于教師指導,掌握了這套方法,日后沒有教師指導時,自己也就能結合實際,應付自如了。有經驗的教師特別強調學生學會預習,預習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自學的“演習”。在學校里養成自學習慣的人,不僅能學好課內知識,還能打開眼界,廣泛涉獵。從而獲得更多知識和更靈活的學習方法。葉圣陶同志說過:“只知道捧著課本筆記硬背是沒有用處的,至多只能應付考試。學會了自學本領,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將來離開了學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充實,自我修養,成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會的人。”在學校里養成自學習慣的人,的確可以終生受益。
自學,歸根到底是個自覺的問題,也就是要解決自學的目的和動機問題。為個人功名利祿而學習,可能一時很頑強,但不可能持久。有所得即自滿自足,遇挫折則偃旗息鼓。只有把個人的學習目的和祖國的強盛、人民的幸福聯系起來,心中點亮一盞為共產主義美好未來奮斗的理想的明燈,充分認識和理解時代的呼喚、祖國的期望、人民的重托,懷著強烈的使命感,以“振興中華,實現四化”為己任,才能產生永不枯竭的動力和鍥而不舍的毅力,在自學成才的大道上刻苦奮進,自強不息,為祖國和人民作出重大的貢獻。
當然,自學強調學習的獨立性,但也并不排斥求師。在自學中求師,在求師中自學,這又是相輔相成的。自學者看上去沒有固定的老師,但這又給自學者帶來了求師的靈活性。可以慕名求師,可以致函求師,可以專訪求師。求師不一定非求“名師”不可,只要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都可以尊之為師。只要仔細查找一下,我們周圍就有許多“能人”。發現人才要*“伯樂”,尋師時,自己就要當“伯樂”。
一個人,如果既善于自學,又善于求師,也就是給自己找到了在求知大道上奔馳的兩駕馬車。因此我們希望前進在成才路上的自學青年,不要悲觀,不要泄氣,要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寬廣的道路走下去,不必望著高等學府的門墻嘆息,要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自學成才之路上,不僅肯定能學到比較扎實的知識,而且能夠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