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是成功的起點
最近在教學乘法口訣時,學生很容易出現錯誤。這一天,我在改前一天的作業時發現學生都錯在同一道題上。于是在課上,我把這道題寫在黑板上:2個5的積再乘2,積是多少?我先問了一個學生怎么做?這位學生脫口而出,2×5×2。我聽完沒有立即點評,笑著問道:“你是怎么想的?”“2個5就是2×5,乘出來的積是10,再乘2,等于20。”我還是沒有直接捅破,將錯就錯,把他的答案板書下來。然后,我又出了一道題:2與5的積再乘2,積是多少?學生在下面發出小聲的討論聲。我心里很開心,他們發現了不妙,我同樣請學生回答該怎么做?一個學生站起來說:“2×5×2”。我也立即板書下來,這時,兩道不同的題目出現了相同的答案,我也先請學生說出理由。“2與5的積就是2與5相乘,積是10,再乘2,等于20。”“老師,兩道題目答案一樣了!”我欣喜學生已經進入觀察比較這兩題的思維活動中了。“老師,第一道題做錯了。”一個學生大聲說道。“是的,是的。”其他同學也響應起來,我奇怪地說:“這兩位同學都很有道理啊!”剛才那位學生又站起來陳述他的理由來:“2個5的積是5×5,而不是2×5,2×5表示的是2個5的和,也可寫為5+5。”他的發言如此關鍵精彩,我立即板書下這兩句話:2個5的和 2×5 (5+5),2個5的積 5×5。并用紅粉筆突出“和”“積”兩字。下面的學生看起來領悟了,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所以第一道題應是5×5×2。”看來,水道渠成的樣子出現了,全班學生在接下來的一分鐘沉默中理解了。我馬上換了一下數字,同樣題目再讓他們做,他們很快報出了正確算式。我還沒換話題,接著問:“剛才我們為什么會出這樣的錯誤呢?”學生各抒己見,從審題習慣,知識點等方面找到原因,并還進行自我教育,總結經驗。“同學們現在都能在錯誤中發現那么多東西,看來這個錯誤很有價值啊!”最后,我發現學生們的臉上有自信的神情。
學習錯誤是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必然伴隨的現象之一。《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上的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以學生的真實錯誤為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嘗試錯誤”的活動,引導他們比較思辨,不僅能讓學生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體驗知識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形成系統,在反思中提高思維的批判性。所以,對于一些有思考價值的錯誤,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教師只告訴正確的做法,難以觸及問題的實質,更容易抑制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如果教師把這些錯誤巧妙的利用,因勢利導,多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這樣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錯誤,提高學習積極性,而且揚長補短,促進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發展。
小小的一道錯題,只要老師的有心有意的點撥引導暗示,錯誤也能在課堂上亮起來,發出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