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的果園》教后記
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對果園的情景是否感興趣、是否熟悉,是能否上好這節(jié)課的前提。我們的學生畢竟生活在農村,對果園什么的還是比較熟悉的,因此,課始我先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參觀果園的情景,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童話故事之中。“到了”果園后,映入眼簾的是果實累累的果樹林,學生對果園的情景立刻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把主題圖的場景分四個層次呈現:果樹林的場景+小鹿、小羊到果園參觀的場景升動物運水果的場景+動物摘果子的場景,這樣既讓學生有漸入佳境之感,又便于學生從大量的信息申選擇相關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探索為主線,教師成了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觀察場景、收集信息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整個學習過程是開放的,教師引導性地以小鹿身份提出了一個有關方位的問題:“為了弄清方向,小鹿想到了一個問題……”這既是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現實意義,又是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其余大量的問題都是由學生自己發(fā)現、提出來的,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得以釋放,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諸如“請問這些動物推的水果是按什么規(guī)律排列的”這樣的問題。總之,學生在學習活動申,不僅是對已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還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情趣及數學的價值。
3.組織學生用恰當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
教師把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當學生有多種不同的看法時,通過小組交流,在求異探索、互說互議中獲得更多的展示自己和取長補短的機會,培養(yǎng)合作意識。
4.在問題情景申培養(yǎng)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