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思想品德第四單元復習教案(粵教版)
4.1關愛社會1、對比改革開放前后社會衣食住行有何不同?社會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改革開放前是物資匱乏的年代,日用品稀缺,衣食住行簡陋,文化生活單調,經濟發展遲緩,改革開放后物質生活豐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文化生活豐富。這些取得的主要原因是堅持了改革開放和全國人民的努力奮斗
2、我國恩格爾系數快速下降說明什么?
答:我國恩格爾系數快速下降說明我國人民除了食品消費支出外有了更多的錢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費,說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在快速提高。
3、我國社會存在哪些社會問題?
答:1)主要是人口負擔沉重,人口增多導致資源短缺,消耗巨大,人均占有資源越來越少,及由此引發的環境惡化、就業壓力及貧富差距、腐敗犯罪、社會風氣下降等)
4、這些問題給我們的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何影響?
答: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怎么辦?
答: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節約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6、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特點怎樣?
答:1)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低,13億人口有9億農民。
2)我國資源總量大,種類多,是資源大國,但人均占有量少,又是資源小國。
3)我國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嚴重 。
7、什么是憂患意識?
答:憂患意識是指一個人內心關注超越自身的利害、榮辱、成敗,而將社會、國家、人民的前途命運縈系于心,對社會、國家、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難抱有警惕,并由此激發奮斗圖強,戰勝困境的決心和勇氣。
8、為什么要培養憂患意識?怎么培養憂患意識?
答: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精神傳統之一,它代表著一種高尚的人格特征,可以樹立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憂患意識要做好準備,積累知識,鍛煉能力,為社會貢獻自已的力量。
9、為什么我們要關注社會問題,服務社會,關愛社會,有所作為?
答:1)因為這些問題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培養我們憂患意識,做好準備,積累知識,鍛煉能力,為社會貢獻。
3)培養回報社會意識和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鍛煉社會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積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公眾服務,是我們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
5)積極參與公益,樹立服務社會的精神是現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素質。
10、社區服務活動有何目的和意義?
答:培養回報社會意識和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鍛煉社會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1、舉例說明什么是親社會行為?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
答:1):在公交車上能主動讓座,獻愛心活動中能主動捐款,積極參與,同學請教作業題,能認真虛心地幫助講解,有班級榮譽感等,親社會行為就是在人們在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2)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去同情和關心,對困境和危難的人能伸出援助的手,在共同的事業中能與別人合作,面對利益能與別人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這樣做,就意味著養成了親社會行為習慣,也就是使有利于社會和他人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方式。
4.2情系祖國
1、為什么要情系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