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教案(通用2篇)
《我的家庭》教案 篇1
課時安排:2課時
活動目的:
1、了解家庭的構成,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
2、了解父母的工作、興趣愛好等,體會父母對社會和家庭的貢獻。
3、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第一課時
活動過程:
一、 活動:“幸福的家”
1、 活動準備:課前準備好全家福的照片,收集一些家庭趣事等。
2、 活動安排:教師布置活動安排:
(1)、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
(2)、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介紹西下。
(3)、說一件家庭趣事或體現家庭溫暖的事。
3、 學生活動。
二、 智力回答
1、 剛才介紹的同學中,三口之家的都是誰的家庭?(五口、六口……)
2、在剛才的介紹中,只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有……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的有……
3、你還知道一些特殊的家庭嗎 ?
三、知識介紹
(一)、單親家庭:
1、教師用一則關于單親家庭中的孩子的小故事提出話題。
2、提出問題: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嗎?(這個孩子很可憐,他缺少爸爸媽媽的愛……)
3、引導: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對待他呢?(多和他一起玩;多幫助他,關心他……)
4、教師小結:這樣的家庭叫做“單親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不象正常家庭中的孩子那樣,可以得到爸爸媽媽的愛,所以他們心理很難過。但是,只要我們把他們當成正常的小伙伴,不提另他們難過的事,在他們生活和學習上更多的關心、幫助他們,他們也象我們一樣幸福。
(二)、福利院:
1、教師可以利用教科書的資料介紹,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播放一段有關福利院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特殊家庭”的溫暖及其與平常家庭的區別。
2、說一說,你想為這些“特殊家庭”中的孩子做些什么?(看望他們:捐款……)
四、思考辨析:
1、教師借助剛剛講到的“福利院”提問,為聲么要給孤兒、棄兒建立福利院?
2、學生思考,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師總結:每個人的家庭各不相同,但是每個認得成長都離不開家庭。家是我們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是構成社會的細胞。
五、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仿照教科書的樣子畫出自己的“家庭樹”。
六、布置下一節的任務:調查爸爸媽媽的工作和月收入,并了解他們工作的體會。
七、課后拓展:走訪本地的福利院。
第二課時
一、資料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上節課后的調查結果。
2、討論以下爸爸媽媽的工作時間、收入、他們的體會,看看能夠得出什么結論。
二、全體展示:
1、簡單介紹自己的父母的工作、收入。
2、通過調查和交流,說說自己的體會。
3、教師引導
小結:爸爸媽媽為了家庭的幸福生活卜辭辛勞的工作,他們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爸爸媽媽正偉大。
三、說說:
1、通過調查與交流 ,你想對爸爸媽媽上說寫什么。
2、簡單的說說自己的想法。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自己的爸爸媽媽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謝卡、留言條、自制一份小禮物……)
板書設計:
教后記:
學生能較好的認識家庭成員,認識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能完成家庭樹的畫法。
并完成的較好。
《我的家庭》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每個家庭成員的組成各不相同,有典型的三口之家;有“四世同堂”人口很多的大家庭;有特殊的單親家庭等。
2、知道家庭親戚中的輩分關系,初步學會填寫家庭成員組成情況表。
3、培養熱愛家庭的情感。
學情分析
學生從二年級升到三年級,身體長高了,生活中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在某些方面表現得像一個小大人似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在父母生病時端水送藥;在父母吵架時會去勸解……。可是三年級的學生,畢竟年齡還小,自我約束力差,理解力不夠強,對家長望孩子成龍成鳳的某些做法,不能理解。所以經常有些家長會說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現代家庭大多數是典型的三口人之家,對“四世同堂”大家庭知道的不多。但是三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調查能力,課后會想辦法了解到家庭成員的有關情況。三年級的學生沒有接觸過表格,填寫表格將是個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三口之家照片、五口之家照片。(2)繪制教學圖片、表格。
學生準備:(1)學生自己的家庭成員照片、生活錄像帶。(2)調查記錄家庭成員的姓名、職業、稱謂和自己的公歷生日等有關情況。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每天都和父母等親人生活在一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家。 我們今天就來了解認識“家庭組成”(板書題目)
二、家庭組成
1、三口之家
師:打開書17頁,我們一起來看看李小明一家是由哪些人組成?
生:由李小明、爸爸、媽媽三個人組成。
師:對!他們三個人生活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家庭。從他們的神態表情上看,你認為他們的家庭生活過得怎么樣?
生:李小明非常喜歡爸爸,看他倚偎在爸爸身旁,全家人都在笑。
生:他們家三個人都在笑,他們生活的很幸福。
師:你觀察得還真仔細, 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就像課文兒歌所唱的:“爸爸是太陽,媽媽是月亮,太陽多溫暖,月亮多慈祥,我是小星星,天天多歡暢……”(教師把三口之家的圖片貼到黑板上)
生:學生讀兒歌。
2、較大家庭
師:我們再來看看朱莎莎一家由哪些人組成?
生:由朱莎莎的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和朱莎莎5個人組成。
生:我認為那是朱莎莎的爺爺和奶奶才對。你看爸爸長的和奶奶挺像的,都是小眼睛,他們是母子倆。
師:你不僅觀察仔細,分析的也有道理。不過你們兩個同學說的情況都有可能存在,都是正確的。總之,朱莎莎一家是由5個人組成的。(教師貼五口之家的圖片)
3、我的家庭
師:每個家庭成員組成不全一樣,有三口人,有五口人,還有更多的人。你的家庭是由哪些人組成的?他們是從事什么工作?(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我畫了一幅畫,給同學們介紹我的家庭成員。這是我爸爸,他是農民,白天就在果樹園子里干活;這是我媽媽,她很漂亮,在家給我們做飯吃;這是我在寫作業,爸爸說學習就是我的任務,
每天必須完成作業。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畫得也很棒,請把你的“幸福之家”貼到黑板上。
生:同學門看,這是我家的全家福照片。我家有四口人,爸爸是司機,開我們家養自己的大貨車;媽媽專給我們洗衣服做飯;我還有一個在家玩的小弟弟。
師:現在一般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只有少數民族的家庭才允許有兩個孩子,你們家是少數民族吧?
生:我家是錫伯族。
師:同學們把自己家庭成員照片拿出來,小組同學在一起互相交流看一下。
生:互相看照片。
師:(課件展示)同學們一起來看看我的大家庭吧!這是我的女兒田甜,她5歲了;這是我丈夫;這是我;這是我公公;這是我婆婆;這是我奶婆,也就是我丈夫的奶奶。好啦,數一數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6個人。
師:現在很少有這樣的“四世同堂”大家庭了。不過在你爸爸媽媽小的時候,就有很多這樣的大家庭,你知道嗎?
生:我聽爸爸說,我爺爺小的時候家里有17口人,爺爺一家,二爺一家,三爺一家都生活在一起, 一頓得做好多好多的飯。
生:我爸爸小時候,每家幾乎都是六、七口人。
師:你們看,我小時候的照片,這是我們家唯一的全家照,數一數共12口人。雖然每個家庭成員組成不一樣,但可以看出很多家庭是幸福的。
師:李浩同學帶來了全家人出去旅游時的錄像,看一看李浩一家共有多少人?都有誰?
生:看錄像,數人員。( 我、爸爸、媽媽、姥姥)
三、填家庭表
1、 教師指導
師:(教師用實物投影來指導填表,特殊家庭的孩子個別指導)家庭成員有多有少,我們要根據自己家庭成員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的填好下面的表。
2、學生填表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填表)
3、互相交流
(全班同學相互傳看填好的表交流,師生共同糾正錯)
四、總結提升
師:家庭成員有多有少,每個家庭組成是不一樣的。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共同營造幸福家庭。
五、課后調查
師:除了家庭成員之外 ,你家還有哪些親屬?調查完后記錄好,下一節課時我們繼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