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中傷害事故的預防和處理方法
2、 動階段:受傷48小時以后,一旦局部的出血和腫脹停止,此時可以進行按摩、理療或敷藥治療,逐步恢復受傷部位的功能。
3、功能恢復階段:受傷部位基本愈合,在加強保護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不碰撞的一般練習,一直到完全愈合。
三、骨折
骨或骨小梁的連續性發生斷裂,稱為骨折。
骨折的征象:疼痛、腫脹和皮下瘀血、功能障礙(因疼痛、肌肉抽筋、骨杠桿
作用破壞和周圍軟組織損傷等,肢體多不能站立、行走或活動)、畸形、異常活動和骨擦聲、壓痛和震痛。
最后確診須x光拍片,并能進一步了解骨折局部的情況。嚴重骨折可因劇痛、出血或神經損傷而發生休克,以及發燒、便秘、口渴等全身癥狀。
當發生骨折時,應及時通知老師,進行局部固定,立即送醫院處理,不要自行處理。嚴重時可打119電話進行急救。
四、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是指關節失去正常的連接關系。一般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特別是不正確的支撐所引起的,如向后摔倒時,手臂反撐著地會造成肘關節脫位。又如向后跌倒時,以肩部著地,或因來自后方的沖擊力,使肩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征象:
關節脫位后,會產生疼痛、壓痛、局部腫脹、關節功能障礙和畸形等現象。
五、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指肌肉不自主地強直收縮。
發病原因:1、寒冷刺激 2、大量出汗使體內電解質丟失 3、肌肉收縮失調
癥狀:痙攣的肌肉僵硬,疼痛難忍;所涉及的關節暫時屈伸能受限,痙攣緩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適感。
處理:解除肌肉痙攣可采用牽引痙攣肌肉的方法。如小腿后群的肌肉抽筋,可通過伸直膝關節,用力回勾腳牚來緩解。同時,還可以配合局部按摩和點穴等手法,促其緩解。
游泳時發生肌肉痙攣,首先不要驚慌,如果自己無法處理或緩解,要立即呼救。在水中解脫肌肉痙攣的具體方法有:
1、 腓腸肌或腳趾痙攣時,先吸一口氣,仰臥水上,用痙攣肢體對側的手握住痙攣的腳趾,并用力向身體方向拉,另一手掌壓住痙攣肢體的髕骨上,以幫助膝關節伸直。可連續做幾次。
2、大腿肌肉痙攣時,深吸一口氣,仰臥水面,彎曲痙攣大腿的膝關節,然后用雙手抱著小腿用力使它貼在大腿上,并用力向前伸屈。
3、胃部痙攣時, 先吸一口氣,仰浮水上,迅速屈髖、屈膝,并靠近腹部,用雙手稍包膝,隨即下肢向前伸直,注意用力不要過大。
4、上臂肌肉痙攣時,握拳,并用力屈肘然后用力伸直,反復幾次。
5、手指肌肉痙攣時, 用力握拳,然后用力迅速把手張開,這樣重復幾次。
6、手掌肌肉痙攣時,兩手掌相對用力壓,并作振顫動作。
痙攣緩解后,應慢慢游到岸邊,以免再次發生痙攣。肌肉痙攣緩解后,不宜繼續運動,應針對原因進行治療,如補充鹽分和水分,注意保暖并按摩(如揉、揉捏)肌肉痙攣處。每日口服維生素c100mg,持續30天。對預防或減輕運動引起的肌肉痙攣性疼痛有一定效果。
肌肉痙攣預防:
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運動前必須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對
容易發生痙攣的肌肉,運動前適當按摩。夏季運動出汗過多時, 要及時補充水、鹽和維生素b1。游泳下水前,應用冷水淋濕全身,使機體對冷水的刺激有所適應;水溫較低時,游泳時間不宜太長。冬季運動要注意保暖;疲勞時不要進行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