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魚寶寶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利用兒童感興趣的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3歲的幼兒對圖形和色彩非常感興趣。此年齡階段的幼兒,認知水平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孩子們剛來幼兒園不久,他們的探索習慣和探索能力都很弱,小金魚是孩子比較喜歡的常見小動物,它的外形特征都比較簡單和明顯。我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開放性材料,為每個孩子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了活動的條件,更有利于激發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大膽的思考和積極的創作欲望。設計這個活動,我以“魚媽媽和小魚”的游戲形式吸引幼兒注意力,使幼兒對學過的圖形有進一步的鞏固,進而通過送魚媽媽回家、變小魚的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并通過“快樂的小魚”游戲復習鞏固大小、數量和顏色。
二、活動方案及修改意見:
快樂的魚寶寶(第一研)
活動目標:
1.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并能按特征分類。
2.學習用語言來表述圖形的特征。
3. 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戲,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背景圖、大魚圖片、小魚人手一條、貼有標記的盒子三只。
活動過程:
(一)出示背景圖。
師:今天教室里來了好多的朋友,你們看,是誰呀?你看到了什么樣的魚?
(二)魚寶寶找媽媽。
師:小魚和媽媽一起出來玩,可是朋友太多了,一會兒就找不到媽媽了,小朋友你們愿意幫它們找到媽媽嗎?
1. 出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大魚圖片:“這位媽媽的寶寶在哪里呢?”“你怎么知道是她的寶寶呢?”
小結:它們和媽媽一樣,都是形狀的。
2. 幫小魚排排隊,感知數量。
師:“*形的魚有幾條呢?”
(三)找魚寶寶做朋友。
1.幼兒自選一條魚貼在身上做朋友。
師:你們想和魚寶寶一起玩嗎?請你選一條魚寶寶貼在身上。
2.和好朋友說一說自己找的魚寶寶是什么樣?
3.媽媽找寶寶。
師:“我是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魚媽媽,我的寶寶在哪里,快過來。”
2.游戲。
(四)魚寶寶找家。
師:“魚寶寶玩累了,他們想回家了,我們來看看,魚寶寶的家一樣嗎?
1.出示三個家認識不同的標記。
“三個家一樣嗎?這是什么標記?”“它是哪種魚寶寶的家呢?”
2.送魚寶寶回家。
師:“請你把自己身上的朋友送到它的家里去,對它說一句好聽的話。”
要求邊送邊說:“*形魚寶寶,我送你回*標記的家。”
(五)尋找生活中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師:“小魚有*形。我們生活中其它什么東西也是*形的呢?”
活動延伸:認識生活中圓形(三角形、方形)的其它物品。
第一次討論意見:
(優點略)
建議:
1.活動目標制定得不細致,過大。“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戲,體驗活動的樂趣。”這一目標可以運用在任何一個有游戲形式的活動中,沒有爭對性,所以應改為:通過游戲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2.找魚寶寶做朋友這一環節幼兒討論的時間過長,不該作為重點突出。而送魚寶寶回家這一環節卻是一帶而過了。
3.送魚寶寶回家這一環節要求邊送邊說:“*形魚寶寶,我送你回*標記的家。”在這前沒有進行這方面的經驗豐富,沒有過渡,許多幼兒都沒有達到要求。因此改為在此環節前添加一個游戲過程進行過渡,為送魚寶寶回家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