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小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規程》中指出,幼兒教師組織教育活動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充分利用環境的有利條件,以積極運用感官為原則,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自我服務的能力要通過生活中任何一個機會來鍛煉。如:小班幼兒吃蛋,在吃前就上一節簡短的活動,邊讓孩子們看、摸、聞。然后,再剝去蛋殼、品嘗蛋。這樣,幼兒既認識、了解了蛋的外形特征,又在剝蛋的過程中掌握了勞動技能。當幼兒把蛋殼剝完后的高興勁,使我感到讓幼兒自己來勞動的重要性。然而,僅僅依靠教育活動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善于掌握學習的時機,在多種活動中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如:進餐前后,午睡前后,戶外活動,季節變換等。例如:小班剛進來時,幼兒園中餐吃蝦,我們總是把幼兒的蝦殼剝去后幼兒吃,又省心、又省事,但這樣是剝奪了幼兒學習、動手的機會,我改變了過去做法,讓幼兒自己來剝,他們既學到本領,又有了食欲,可謂是一舉兩得。總之,只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采用綜合教育的手段,就能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三)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幼兒雖在同一個班,但是由于遺傳因素不同,生長環境不同那么差異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們切不可要求幼兒達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兒由于父母過分寵愛,自我服務能力較差,意識不強,往往別人輕而易舉做完的事,他卻感到很吃力。對于這樣的幼兒我們要分析“對癥下藥”,不應把他們視為能力差的孩子。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要給予幼兒適時適當的幫助,使幼兒樹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同時,教師還應善于利用分組活動等,進行個別指導,教師要注意投放適當的材料,引導幼兒參加活動。如:請小手肌肉發育不太好的幼兒幫助小娃娃穿衣服,請大肌肉發育不理想的幼兒整理玩具,擺放大積木。特別是對那些動作快、接受能力強的幼兒,教師要鼓勵他們關心、幫助別人或請他們做一些有一定難度的事情。使幼兒知道自己努力會做的更好,避免驕傲情緒的出現。教師只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個別差異,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四)實施經常化教育,養成幼兒自我服務的習慣
幼兒自我服務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必須通過教師經常的、細致的教育及幼兒自覺的參加與練習,才能逐步形成和鞏固,教師既要善于抓機會讓幼兒學習新的勞動技能,又要為幼兒創造條件,讓幼兒在無意中反復練習,班上的老師要相互配合、要求一致、教育一致,使幼兒行動上明確,要鼓勵幼兒自我服務的積極性,更要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傾向,不能聽之任之。小班幼兒往往有這樣的現象。在園中自己穿脫衣服,回家后,卻是另外一個人,什么事都是家長包辦。有的幼兒要自己做,可家長怕孩子這個做不好,那個又做不好,非要親自“下手”。因此教師尊重愛護每個孩子,使幼兒感到教師是最可親近的、最可信賴的,幼兒接受教育就相對容易了。只要教師以愛為本,從嚴要求,經常帶領幼兒反復練習就能養成幼兒自我服務的習慣。
三、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培養的效果
我想經過以后一學期的培養,我班32名幼兒,肯定都會自己拿勺吃飯、自己上下樓梯、自己穿脫衣服,大部分幼兒會整理玩具,會自己剝蛋殼、蝦殼。可見,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練,比過去傳統的示范、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培養,不僅促進了幼兒小手肌能的發展,使幼兒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而且激發了幼兒動手動腦的興趣,萌發了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我們在擦桌子,很多幼兒提出要自己擦,而且擦得都很認真,很像樣子。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家長普遍反映孩子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在家搶著幫媽媽干活,能自己穿衣褲,學著自己的事自己來做不要大人幫忙。使幼兒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了幼兒的自信心和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