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手工《小提包》(精選2篇)
小班手工《小提包》 篇1
活動目標:
1.會用圓形紙和長紙條制作小提包,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花紋進行裝飾。
2.體驗參與手工活動的樂趣,增進對家人的情感。
重難點分析:
重點:體驗參與手工活動的樂趣。
難點:制作小提包,用自己喜歡的花紋進行裝飾。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教具:提包圖片。
學具:水彩筆、膠棒、圈形、長條紙幼兒人手一份。
心理準備:幼兒觀察并已有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參觀“提包展”。提問:你喜歡哪個包?是什么樣子?有什么花紋?
二、展開
1.觀察提包。
提問:你喜歡哪個包?是什么樣子?有什么花紋?
誰最喜歡背漂亮的包?激發幼兒為媽 媽或奶奶做包的愿望。
2.示范提包的制作過程。
重點:兩端向內折。
3.幼兒制作,教師觀察指導。
請幼兒獨立裝飾小提包,鼓勵裝飾花紋。
三、結束
展示作品,教師點評幼兒的作品,表揚大膽繪畫的幼兒。
小班手工《小提包》 篇2
美工活動中,總會聽到一些孩子在開始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或是高舉小手,或是高聲求助:“老師,我不會!”漸漸地,這些孩子對手工活動就產生了抵觸情緒甚至是恐懼心理。小班幼兒的美工活動仍是以激發其興趣為主,使孩子們喜歡動手、樂于動手參與制作活動,對于動手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的二次指導在一定程度上是最有效且最常見的方法,但在活動中常常會出現此起彼伏的“老師,我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在本周執教的手工活動《小提包》中,同類問題再次出現。活動前,我特意將孩子們的座位進行了有意的調整,每個組安排了一到兩名動手能力、行動都較強、較快的幼兒,這些孩子們一般思維敏捷,在手工活動中表現活躍,往往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作品,而此時,一部分孩子還需要老師個別指導、關注。在這一環節上常常出現較為混亂的場面:已經完成作品的孩子開始活躍,離開座位、嬉戲打鬧等等;沒有完成的開始出現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也就在這時“老師,我不會”的呼聲就會從四面八方傳來。于是,在布置要求時我增加了條要求:請每組做的又快又好的小朋友擔任本組的小老師,負責解決組內其他小朋友在制作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如果解決不了請讓他來找老師幫忙。在潛意識里告訴了其他的孩子,遇到了問題先自己想辦法,主動開口向別人尋求幫助而不是一味的依賴于老師。這一要求的提出讓孩子們的動手興致更濃了,大家都想過一把當老師的癮去幫助更多的小朋友。于是,行動快的孩子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主動詢問其他孩子們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行動慢的孩子在同齡伙伴的幫助下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得到了提高。
有時候,老師有意的“冷處理”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另一種激勵互助的好方法,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小收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