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剪紙教案《小蝌蚪找媽 媽》(通用3篇)
小班剪紙教案《小蝌蚪找媽 媽》 篇1
小蝌蚪找媽 媽
活動由來:
春天來了,我組織幼兒尋找春天。孩子們發現春天小河里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游著。我就給孩子講了《小蝌蚪找媽 媽》的故事,并觀看了動畫片。孩子們對里面的小蝌蚪的形象很感興趣,所以我就組織了這次用剪刀表現小蝌蚪找媽 媽的活動。
活動過程:
活動一開始,我就讓孩子看了動畫片《小蝌蚪找媽 媽》,并把圖像定位在這里,為的是讓幼兒仔細觀察小蝌蚪,對小蝌蚪有一個整體的印象。
我問孩子:在你眼里,小蝌蚪什么樣子啊?
回答:黑黑的、大大的腦袋、長長的尾巴
我又問:你打算怎么用剪刀表現小蝌蚪呢?
其中一名幼兒說:我先剪一個圓腦袋,再剪一個長尾巴,然后把它們粘在一起。
我再問:有哪個小朋友愿意一次性把小蝌蚪的腦袋和尾巴都剪下來嗎?
孩子們沉默了。(也許我這個要求有些高了)
我趕緊拿出了我剪的一個小蝌蚪,讓孩子們欣賞。我還讓他們親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整個的線條。然后,就讓孩子們自由發揮了,很快孩子們的作品就出來了。
小a說:“這是小蝌蚪在水草邊玩。”
小b說:“這是蝌蚪哥哥、蝌蚪姐姐和蝌蚪弟弟。”、
小c說:“我是一次把小蝌蚪的頭和尾巴連著剪下來的,我還給剪了水草,讓小蝌蚪在里面玩。”
小d說:“小蝌蚪從水草里出來了,他們沒找到媽 媽。”
小e說:“小蝌蚪正往水草里游。”
小f說:“我剪的是一群小蝌蚪,他們在找媽 媽。”
活動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老師先讓幼兒看動畫片《小蝌蚪找媽 媽》,讓幼兒對小蝌蚪有個初步的印象,知道小蝌蚪長的是什么樣子,接下來,又讓孩子親手摸了摸老師剪的小蝌蚪,為孩子進行創作奠定了基礎。由于幼兒的個人能力不一樣,所以表現出來的小蝌蚪的樣子也不一樣。在進行評價的時候,老師也對幼兒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在讓全班幼兒欣賞他們作品的同時,又讓小c小朋友當場演示了自己是怎樣連著剪小蝌蚪的。不足之處在于:老師在給孩子準備襯紙的時候,沒有印上青蛙媽 媽的圖片。
小班剪紙教案《小蝌蚪找媽 媽》 篇2
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 媽》是上一周的主題,故事內容很豐富,孩子們對這個故事也比較熟悉,但是當我再一次上這一活動時,孩子還是和原來一樣完全被故事吸引住了,似乎將幼兒帶入到童話世界。因此,正當孩子們非常期待的時候,我一步一步地啟發和鼓勵幼兒重復角色中的對話,在小蝌蚪找過鴨媽 媽,又找魚媽 媽時,練習故事中的句子。活動中最有趣的是當老師問:“小蝌蚪怎么問魚媽 媽,而魚媽 媽又是怎么說的呢?”小予小朋友說小蝌蚪沒記性,鴨媽 媽都告訴他,他的媽 媽有一對鼓眼睛,大嘴巴,他為什么還找魚媽 媽做自己的媽 媽呢?她認為魚嘴巴不是大嘴巴。有的還說“小蝌蚪的媽 媽生下寶寶就走了,小蝌蚪沒見過他媽 媽”;還有的說“小蝌蚪沒有耳朵當然就沒聽見啦!”;“不對” “小蝌蚪有耳朵,不然怎么聽見鴨媽 媽的話”;“對,小雞的耳朵就在眼睛旁邊,你看不見吧,被雞毛擋住了?”……孩子們紛紛開始議論起來,,已遠遠地離開了活動主題,我還幾次想把幼兒的思路引回到活動主題中,都被幼兒的再提問、再回答打斷。沒記性的小蝌蚪在小朋友激烈的議論中倉促地找到了媽 媽……
可見,本次活動遠遠超出了我所預設的范圍,課后經過反思,我認為這對孩子已經聽過這個故事比較有練習,在備課當中,應該把這一活動作為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小蝌蚪找媽 媽這個途中所發生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們發揮想象力,自由暢想。雖然在這個活動中精心地做了材料準備和知識準備,但是在活動中出現插曲時是我預想不到的,其實我應該適時地轉變角色,在活動中支持幼兒、幫助幼兒,需要更加注重幼兒的探究性學習。并且還缺乏靈活機動,在組織活動中過多注重了自身教育行為和教育目標的完成。孩子的自由發展也經常在活動中體現,我想作為教師,更該為幼兒創設交流、想象、表述和展示的機會,讓幼兒在發現、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尋找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小蝌蚪。
小班剪紙教案《小蝌蚪找媽 媽》 篇3
童話對兒童來說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兒童是非常喜愛童話的,我們成人可能都講厭了,但是兒童卻經常讓我們重講一些他們已經熟悉的童話,如果你講錯了一個細節或讀錯了一個字,那些小小孩就會忙著幫你矯正。他們就是以如此的熱情重復體驗著這些故事,將自己的愛恨情仇、焦慮、擔憂、內疚、善良等等投射和融匯在童話中的生靈身上。
《小蝌蚪找媽 媽》是一篇傳統的童話故事,講述了一群小蝌蚪出生后,看到小鴨子跟在媽 媽后面游泳,就想著去找自己的媽 媽,在途中它們問了許多小動物,厲盡艱辛,當小蝌蚪看到青蛙,懷疑青蛙不是自己的媽 媽,青蛙媽 媽解釋后,最終母子相認。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而深受孩子的喜愛。
首先在活動導入中我請孩子觀看圖片,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讓孩子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觀察力,也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力。接著通過教師的引導性提問,引出主題“小蝌蚪找媽 媽”。引導幼兒說出小蝌蚪有圓圓的身體,細細長長的尾巴,一邊用畫筆畫出自己的所見、所知和所想的事物,同樣引導幼兒觀察魚、烏龜、白鵝、青蛙等的外形特征并畫出它們的特征。這樣將“小蝌蚪找媽 媽”的故事貫穿于整個美術活動之中,使孩子們始終保持著高漲的學習熱情。
在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是積極的,每個孩子面對著“小蝌蚪找媽 媽”的故事,都能主動的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來詮釋連環畫。在最后的作品展示中,我覺得眼前為之一亮,很有特色的連環畫啊!在結束活動時我請孩子們講述自己繪畫的連環畫,“小蝌蚪找媽 媽”的故事在孩子們的嘴下,特別生動有趣!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更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不管幼兒畫的怎樣,我都盡可能地鼓勵。這樣他們才覺得有趣,才能充分發揮想象力,養成敢于想象,善于想象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