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觀察物體”介紹
一、教學內容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軸對稱,鏡面對稱。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3.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4.通過以上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三、編排特點
借助直觀形象、操作活動以及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發展空間觀念。
如觀察、剪一剪、畫對稱軸或圖形的另一半、照鏡子、折出對稱軸。
四、具體編排
1.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
例1
(1)這里的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是以后學習“三視圖”和投影幾何的雛形,在這里只是觀察形象實物圖,讓學生判斷的觀察到的物體也是以立體形式出現的,比較簡單。以后還將學習從不同位置觀察幾何圖形,讓學生判斷的是平面的“投影”。
(2)本例通過讓學生判斷下方的三幅恐龍玩具圖分別是誰看到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并通過觀察和空間想像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向學生滲透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可以借助照相這個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
(4)教學時,要讓學生實際觀察一下,借助直觀形象發展空間觀念和空間想像能力。
2.軸對稱
對稱包括軸對稱(反轉)、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鏡面對稱。其中反轉、平移、旋轉是三種比較基本的圖形變換,我們將在二年級學習平移和旋轉現象。
在這兒,教材按照概念的引入、教學、應用三個層次來編排的。
“對稱”概念的引入
通過蜻蜓、樹葉、蝴蝶、臉譜等實物圖形引出對稱的概念,讓學生初步認識對稱物體的特點,并感受對稱物體因其勻稱、均衡而給人的美感。(為了不使學生在理解上造成困難,我們在這兒不出現“軸對稱”的概念,只說“對稱”。)
例2(概念的教學)
提供了一個剪衣服的活動過程,并讓學生仿照著隨便剪一剪。不同學生剪出了不同形狀,通過交流、比較,發現剪的過程中的一致性:把長方形紙從中間對折,兩邊就完全重合了。從而利用“折痕”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
知識的應用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
3.鏡面對稱
例3
(1)鏡面對稱就是相對于一個平面形成的對稱。
(2)教材結合生活實際提供了兩個鏡面對稱的情境。其中湖面是以水平面為對稱面,照鏡子是以豎直平面為對稱面。學生都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易于理解。
(3)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圖,再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直觀分析對稱的兩邊圖形有什么關系。
做一做(第69頁)
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鏡面對稱的性質:照鏡子時,物體與所成像的上下、前后相對位置相同,而左右相對位置有所改變。還可以讓學生設計更多的活動幫助理解。
4.練習十五
我們在設計幾何知識的練習時,非常重視活動性。例如,練習十五中:
第2題,要讓學生先用紙折一折,再畫出來。由于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要引導學生通過有限次的操作,發現規律。
第3題,讓學生根據對稱軸畫出另一半,對稱軸有水平方向的,也有豎直方向的,需要學生應用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探索畫的方法,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只要畫出每條線段兩端點的對稱點,再連起來,就是該條線段的對稱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