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評析(課標版)
指導:安徽省蕪湖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車文勝執教:安徽省蕪湖市利民路小學 劉正榮點評:安徽省蕪湖市馬塘區教育局教研室 李宗蘭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67頁。教學目標:1.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3.借助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同伴合作意識。4.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5.幫助學生樹立從小仔細觀察事物,認真思考的好習慣。6.對學生進行保護珍稀動物、關心集體的情感教育。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教學難點: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教學準備:自己制作的課件、玩具恐龍5只、雕塑照片20張,數碼照相機一臺。學生8人一組圍桌而坐。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1.從實際切入。激趣:小朋友們,你們照過相嗎?哪位同學給別人照過相?老師今天帶來了一臺照相機,誰想給大家拍照呢?(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拍照。)談話:你可真像個小攝影師!同學們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樣!(教師操作、屏幕出示剛才在不同位置拍攝的照片。)提問:大家覺得拍的怎么樣?你最喜歡哪一張?這張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這位同學的哪一面呢?(學生討論、回答,課件點擊,對應的照片放大。)生1:我最喜歡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生2:我最喜歡側面的,站在她的旁邊,拍的是她的正面。2.導入新課。講述:同學們說的真不錯,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細觀察物體,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觀察物體。(出示課題)[設計說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拍照活動巧妙引入,新穎有趣,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立刻進入了學習的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新知。]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1.構建新知。(1)本位觀察:談話:(出示玩具恐龍)這是什么?你們知道都有哪些恐龍?大家看,老師手里的這只恐龍是什么樣子的?生1:背上有尖尖的刺,鋒利的牙齒,白白的肚皮,手細細的,有尖尖的爪子。生2:眼睛是翹起來的,樣子很兇猛。要求:老師為每一組也準備了一只恐龍,請每個同學仔細觀察,你看到了這只恐龍的哪一面,是什么樣子?(課件出示從正面、左側面、右側面、背面拍攝的恐龍照片。)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張照片是一樣的?生1: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和第二幅圖是一樣的。生2:我看到了側面,它有粗壯的腿。和第四幅圖是一樣的。生3: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和第一幅圖是一樣的。談話: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老師想統計一下人數,請看到恐龍正面的同學站起來。看到側面的同學也站起來。沒有站起來的同學,你們看到的是哪一面?(2)換位觀察:要求:聽老師口令,全體起立。請每組同學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教師做手勢表示)走到本組的下一張位子上去。你們現在看到的恐龍的形狀和剛才一樣嗎?那你現在看到了恐龍的那一面?生1:我看到了側面,剛才看到了前面。生2:我看到了背面,剛才看到了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