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硬幣》教學案例、反思與的點評
3組織游戲,激發興趣。
根據我班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游戲,進一步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4結論要從實踐中得出。
第一次教學時,無論是拋硬幣活動還是摸球活動,我都是讓學生先猜一猜,再實際地拋一拋、摸一摸。我發現這樣一來,結論實際是學生在猜的時候就得出了。因此,第二次教學時,我沒有讓學生猜,而是讓學生直接實踐,通過實踐得出結論。
5活動的要求應由學生自己提出。
在學生裝球教師摸球的這一活動中,如果要求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自己相互提出、相互摸球,教師僅作為活動的組織者來進行,效果可能會更好。
五、案例點評
本案例設計比較精巧。比如讓學生自己裝球,使教師摸到的一定是紅(或有可能是紅)球的活動,使學生在直觀的活動中體驗客觀事件的“不確定性”。
不足之處是活動較多,沒有明顯的層次。如在拋硬幣時,只是讓學生體驗了“可能性”,接下來又換了一個活動,讓學生進行摸球游戲。若是能就拋硬幣深入展開,如提問“硬幣可不可能到天上去”“硬幣一定會落到地面上嗎?”,讓學生體驗“確定”“不確定”現象,則效果就更好。或就摸球游戲深入展開都可,下面的游戲就可作為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