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精選15篇)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6個桃、3個盤子的圖片,每個同學還要準備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師生合作進行實物演示,揭示“同樣多”的含義.教師和3名同學做分鉛筆的游戲.教師先說明游戲的要求: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同樣多.
2.讓學生觀察教師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筆分完沒有.使學生知道:老師一個一個地分,每人又分給1支.手中的筆分完了.
3.教師引導全班學生觀察: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怎樣?引導學生明確: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課桌上.
(2)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剛才分鉛筆的方法把8個小正方體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學生自己邊說邊擺,實際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觀察學生操作過程.
(3)教師演示課件.
(4)教師請學生觀察分得的結果,每份分得的正方體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5)教師出示“8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個?”
教師讓學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幾個?”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議一議.使學生明確:(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2)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板書:2).
2.教學例2,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出示題目:6個桃平均分在3盤里,每盤幾個?(板書)
(2)教師提問:“平均分在3個盤里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知道;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要放得同樣多.
(3)師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師讓學生回想分正方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應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獨立思考后同桌討論.
②學生用學具自己試著分一分.
③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學生的匯報可歸納為:先把桃每盤放1個,沒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盤放一個就分完了.分得的結果是每盤放2個.
④師生小結:6個桃,分在3個盤里,每盤分得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個.(板書:2)
(4)歸納概括除法含義:
教師講述:像上面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里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除法)
3.結合例2,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除法的符號是“÷”.(板書:寫除號時,光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2)教師問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桃是幾個?(6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教師板書:6÷).
②把6平均分成幾份?(3份)把“3”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3)
③每份是幾?(是2),教師把“2”寫在等號后面(板書:2)
教師讓學生對照算式6÷3=2說一下,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
(3)教師指著“6÷3=2”向學生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3等于2(板書).
(4)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4.教師出示“8÷4=2”,讓學生讀算式,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學生知道:這個算式讀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教師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5.學生自己讀書,并完成分桃圖.
(1)學生自讀教材第40頁內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學生討論,師生答疑.
(2)引導學生看第40頁上小朋友分桃圖,可以先說說圖意.左圖表示一個學生要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右圖表示分的過程,虛線表示已經分了的,實線表示沒分的.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習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希望同學們課下認真復習,理解掌握本節所學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打基礎.
隨堂練習
1.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 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 ___________
第1題.要讓學生看清題目的要求,實際動手分一分.提示:第(1)題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擺小棒,并讓學生把除法算式寫全,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分法是否正確.指名說說除法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第(2)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做,然后集體訂正.
2.(1)8÷4=2 10÷2=5
把8平均分成□份, 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 每份是□.
(2)讀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2=□10÷5=□15÷3=□
第(1)題.教師讓學生豎著看,根據題意獨立填空.填完后集體訂正,并讓學生讀一下.最后,教師讓學生把文字敘述部分蓋住,只看8÷4=2,10÷2=5,就能說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題.教師先引導學生完成8÷2=□.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應該拿出幾個△,然后動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數.10÷5=□,15÷3=△這兩題讓學生獨立做,都做完后要讓學生再說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除法含義這一數學難點,教學時在知識點上,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探究活動
分花
活動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兩種分法的操作過程.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2朵紙花
活動過程
1.教師貼出12朵花.
2.把全班學生分成3大組,要求第一組選派學生分花(無論用哪一種分法),第二組選派學生根據分的結果列出算式,第三組選派學生口答算式表示的意義.
3.更換出題、列式和說意義的學生,參賽的學生不能重復出現.
4.每做對一次得10分,做錯一次扣10分.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分最多.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6個桃、3個盤子的圖片,每個同學還要準備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師生合作進行實物演示,揭示“同樣多”的含義.教師和3名同學做分鉛筆的游戲.教師先說明游戲的要求: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同樣多.
2.讓學生觀察教師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筆分完沒有.使學生知道:老師一個一個地分,每人又分給1支.手中的筆分完了.
3.教師引導全班學生觀察: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怎樣?引導學生明確: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課桌上.
(2)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剛才分鉛筆的方法把8個小正方體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學生自己邊說邊擺,實際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觀察學生操作過程.
(3)教師演示課件.
(4)教師請學生觀察分得的結果,每份分得的正方體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5)教師出示“8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個?”
教師讓學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幾個?”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議一議.使學生明確:(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2)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板書:2).
2.教學例2,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出示題目:6個桃平均分在3盤里,每盤幾個?(板書)
(2)教師提問:“平均分在3個盤里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知道;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要放得同樣多.
(3)師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師讓學生回想分正方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應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獨立思考后同桌討論.
②學生用學具自己試著分一分.
③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學生的匯報可歸納為:先把桃每盤放1個,沒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盤放一個就分完了.分得的結果是每盤放2個.
④師生小結:6個桃,分在3個盤里,每盤分得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個.(板書:2)
(4)歸納概括除法含義:
教師講述:像上面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里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除法)
3.結合例2,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除法的符號是“÷”.(板書:寫除號時,光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2)教師問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桃是幾個?(6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教師板書:6÷).
②把6平均分成幾份?(3份)把“3”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3)
③每份是幾?(是2),教師把“2”寫在等號后面(板書:2)
教師讓學生對照算式6÷3=2說一下,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
(3)教師指著“6÷3=2”向學生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3等于2(板書).
(4)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4.教師出示“8÷4=2”,讓學生讀算式,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學生知道:這個算式讀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教師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5.學生自己讀書,并完成分桃圖.
(1)學生自讀教材第40頁內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學生討論,師生答疑.
(2)引導學生看第40頁上小朋友分桃圖,可以先說說圖意.左圖表示一個學生要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右圖表示分的過程,虛線表示已經分了的,實線表示沒分的.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習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希望同學們課下認真復習,理解掌握本節所學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打基礎.
隨堂練習
1.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 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 ___________
第1題.要讓學生看清題目的要求,實際動手分一分.提示:第(1)題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擺小棒,并讓學生把除法算式寫全,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分法是否正確.指名說說除法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第(2)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做,然后集體訂正.
2.(1)8÷4=2 10÷2=5
把8平均分成□份, 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 每份是□.
(2)讀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2=□10÷5=□15÷3=□
第(1)題.教師讓學生豎著看,根據題意獨立填空.填完后集體訂正,并讓學生讀一下.最后,教師讓學生把文字敘述部分蓋住,只看8÷4=2,10÷2=5,就能說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題.教師先引導學生完成8÷2=□.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應該拿出幾個△,然后動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數.10÷5=□,15÷3=△這兩題讓學生獨立做,都做完后要讓學生再說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除法含義這一數學難點,教學時在知識點上,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探究活動
分花
活動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兩種分法的操作過程.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2朵紙花
活動過程
1.教師貼出12朵花.
2.把全班學生分成3大組,要求第一組選派學生分花(無論用哪一種分法),第二組選派學生根據分的結果列出算式,第三組選派學生口答算式表示的意義.
3.更換出題、列式和說意義的學生,參賽的學生不能重復出現.
4.每做對一次得10分,做錯一次扣10分.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分最多.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6個桃、3個盤子的圖片,每個同學還要準備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師生合作進行實物演示,揭示“同樣多”的含義.教師和3名同學做分鉛筆的游戲.教師先說明游戲的要求: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同樣多.
2.讓學生觀察教師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筆分完沒有.使學生知道:老師一個一個地分,每人又分給1支.手中的筆分完了.
3.教師引導全班學生觀察: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怎樣?引導學生明確: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課桌上.
(2)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剛才分鉛筆的方法把8個小正方體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學生自己邊說邊擺,實際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觀察學生操作過程.
(3)教師演示課件.
(4)教師請學生觀察分得的結果,每份分得的正方體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5)教師出示“8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個?”
教師讓學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幾個?”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議一議.使學生明確:(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2)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板書:2).
2.教學例2,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出示題目:6個桃平均分在3盤里,每盤幾個?(板書)
(2)教師提問:“平均分在3個盤里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知道;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要放得同樣多.
(3)師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師讓學生回想分正方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應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獨立思考后同桌討論.
②學生用學具自己試著分一分.
③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學生的匯報可歸納為:先把桃每盤放1個,沒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盤放一個就分完了.分得的結果是每盤放2個.
④師生小結:6個桃,分在3個盤里,每盤分得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個.(板書:2)
(4)歸納概括除法含義:
教師講述:像上面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里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除法)
3.結合例2,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除法的符號是“÷”.(板書:寫除號時,光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2)教師問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桃是幾個?(6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教師板書:6÷).
②把6平均分成幾份?(3份)把“3”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3)
③每份是幾?(是2),教師把“2”寫在等號后面(板書:2)
教師讓學生對照算式6÷3=2說一下,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
(3)教師指著“6÷3=2”向學生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3等于2(板書).
(4)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4.教師出示“8÷4=2”,讓學生讀算式,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學生知道:這個算式讀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教師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5.學生自己讀書,并完成分桃圖.
(1)學生自讀教材第40頁內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學生討論,師生答疑.
(2)引導學生看第40頁上小朋友分桃圖,可以先說說圖意.左圖表示一個學生要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右圖表示分的過程,虛線表示已經分了的,實線表示沒分的.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習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希望同學們課下認真復習,理解掌握本節所學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打基礎.
隨堂練習
1.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 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 ___________
第1題.要讓學生看清題目的要求,實際動手分一分.提示:第(1)題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擺小棒,并讓學生把除法算式寫全,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分法是否正確.指名說說除法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第(2)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做,然后集體訂正.
2.(1)8÷4=2 10÷2=5
把8平均分成□份, 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 每份是□.
(2)讀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2=□10÷5=□15÷3=□
第(1)題.教師讓學生豎著看,根據題意獨立填空.填完后集體訂正,并讓學生讀一下.最后,教師讓學生把文字敘述部分蓋住,只看8÷4=2,10÷2=5,就能說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題.教師先引導學生完成8÷2=□.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應該拿出幾個△,然后動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數.10÷5=□,15÷3=△這兩題讓學生獨立做,都做完后要讓學生再說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除法含義這一數學難點,教學時在知識點上,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探究活動
分花
活動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兩種分法的操作過程.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2朵紙花
活動過程
1.教師貼出12朵花.
2.把全班學生分成3大組,要求第一組選派學生分花(無論用哪一種分法),第二組選派學生根據分的結果列出算式,第三組選派學生口答算式表示的意義.
3.更換出題、列式和說意義的學生,參賽的學生不能重復出現.
4.每做對一次得10分,做錯一次扣10分.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分最多.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4
,教科書第60頁。
二、教學目標:
1、能用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
四、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
活動內容
關注要點
活動一:
師:同學們,小動物們忙著重建家園,你們想幫幫他們嗎?那就讓我們一起去幫助他們吧!(課件演示小動物重建家園情境圖)
師:它們干得多么起勁呀!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
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教師把學生提出有關除法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其它問題放入問題口袋)
學生觀察情境圖,感受熱鬧的氣氛。
學生從圖中能發現:
(1)有20只熊貓,每個山洞住4只。
(2)有16只兔子,要建4座房子。
(3)有21塊磚,每次搬3塊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以下幾種
(1)有20只熊貓,每個山洞住4只,要幾個山洞?
(2)有16只兔子,要建4座房子,每座房子里住幾只兔子?
(3)有21塊磚,每次搬3塊,幾次能搬完?
通過有趣的動畫故事,能產生學習的興趣,能夠從圖中發現數學信息,為后面提出數學問題做好鋪墊。
能根據自己收集到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
活動二:
(一)師:同學們非常認真,提出了這么多問題。現在我們一起來幫小動物解決下面的問題,好嗎?
(二)20只熊貓,每個山洞住4只,該怎么住?
1、師:20只小熊,每個山洞住4只,怎么住呢?同學們愿意幫幫他們嗎?
師:請同學們借助手中的學具自己擺一擺,分一分,試一試。
2、師:同學們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中交流一下嗎?
3、哪個小組能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排的?
(三)、有16只小兔,要住進4座房子,可以怎樣住?
3、 師:剛才我們幫小熊解決了困難,那么小兔怎么住呢?
2、師:誰能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得過程。師:我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幫小松鼠和小熊解決了住處。那么用算式該怎樣表示呢?
1、每個山洞住4只,需要幾個山洞?
2、每座房子里住著幾只小兔?
(五)、21塊磚,小熊每次搬3塊,幾次能搬完?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說說你的想法。
活動三:
1、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師:同學們,你能評價一下這節課你和你的小組同學表現如何嗎?
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
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現以下不同想法。
學生交流
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交流:
(1)是怎樣分的,用算式怎樣表示。
(2)介紹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及表示的意義。
學生思考,回顧一節課所學到的知識。
學生評價自己或自己小組的表現。
能夠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獨立探索,經歷平均分的過程。
能主動探索得出多種方法,會與同伴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合作意識。
能通過認真的觀察、思考,找出相同點,關注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 平均分”的本質含義。
是否能與同伴進行交流。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學生的評價要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反思:
學生根據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但算式列得比較準確,計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說明對除法的計算還不熟練。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5
教學內容:教科書P34的例1、例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2、正確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準備:磁性板,學生每人一套學具.
課的類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通過實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講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同學們認真聽,聽完故事后要回答老師的問題)從前有一個媽媽,她生了兩個孩子,這兩個都非常貪吃,有一天媽媽買來6個蘋果,分給兩個孩子吃.她第一次是這樣分的;哥哥分1個弟弟分5個,哥哥說:“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過.”然后媽媽又從弟弟那兒再拿一個給哥哥;哥哥還說:“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過.”這樣媽媽又從弟弟那兒再拿一個給哥哥.這時哥哥看到弟弟和他一樣多,高興地笑了.
提問:故事里媽媽把6個蘋果分了幾次?是怎么分?板書: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為什么哥哥最后高興的笑了呢?(因為他們分的一樣多)一樣多還叫什么?(同樣多)
小結:像這樣分的同樣多(一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面,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請同學們注意分的過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鉛筆.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
第二次分,每人分給1支鉛筆,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
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師問:“每人分得同樣多嗎?”“同樣多”.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學生跟讀一遍.
二、教學例1.
現在請每個同學從學具里拿出是8的物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物體分成4分,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學生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擺的情況.
學生擺完后,教師指定一名學生在講臺桌上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剩下的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
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三、學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教學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3個桃和3個盤子)
“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
“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里放1個.然后提問:“分完了嗎?”
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每盤放幾個?”“是不是每盤同樣多?”“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一種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
“÷”叫除號,指導書寫: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后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指導讀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打開教科書,引導學生看p40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四、課內練習
1、做教科書P41“做一做”中的題目.
2、做練習十二的第1、2題.
五、說一說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六、提出假設,做出總結:學了這課,如果你是那倆個孩子的媽媽,你知道應該怎樣分才能分得同樣多嗎?
授課教師:池劍華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6
教學內容:教科書18頁例4,做一做,練習四1、2、3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準備:情景圖、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目標。
1、設置情景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的動物國寶是什么嗎?
生:大熊貓。
師:嗯,真聰明!京京是一只十分可愛的大熊貓(帖圖),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請朋友們到它家里來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園子里挖了許多新鮮的竹筍,它要把這些竹筍分給它的朋友們吃。瞧,它的朋友們來了,有貝貝、歡歡、迎迎、妮妮(帖圖)。可這時京京遇到了一個難題,它怎樣把這些竹筍分給朋友們吃,才顯得公平些呢?
生:平均分。(板書)
師:那“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
師:同學們,讓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上節課學習的內容,什么叫做平均分?(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2、提出問題
師:京京想把這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應該放幾個?
3、喚起原知
師:請同學們拿出12個圖片,分一分,開始行動,誰愿意到黑板上來分?
(學生活動)
師:那每盤里應該放幾個竹筍?
生:每盤里應該放3個竹筍。
師:也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4、揭示課題:同學們真能干,我們剛才通過平均分的活動幫助京京解決了一個大難題,那有關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我告訴大家,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計算方法。
(板書:除法)齊讀課題兩遍。
5、提出學習目標:
(1)理解除法的意義。
(2)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師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2)我會寫。
師:那么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應該怎樣寫呢?首先,我們看分的竹筍的總個數是多少?
生:12個竹筍。
師:那我們就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那平均分成了幾份?
生:平均分成4份。
師:我們就把“4”寫在除號的后面。分得的結果是每盤放幾個?
生:每盤放3個。
師:最后我們把“3”寫在等號的后面。
(板書:12÷4=3)
(3)我會讀。
師:這個除法算式怎樣讀?(學生齊讀兩遍)
2、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出示:把15個竹筍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盤放5個
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師:把這兩道題用除法算式寫出來,再讀一讀。
(學生獨立完成)
三、模擬訓練,拓展應用。
1、課本第18頁的“做一做”(分餅干)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第一關(練習四第1題):“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2)第二關(練習四第2題)“小幫手”。
學生動手擺學具并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第三關(練習四第3題)“分西瓜”。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解決,然后交流。
(4)第四關“猜密碼”。把18支香蕉平均分給(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個;
算式:---------- 讀作:------------------
3、小結:經過大家的努力,老師設置的四道關卡已經全部通過。我宣布全體同學,挑戰成功!
四:課堂總結,完善認知。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7
第一課時:平均分的認識(一)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14頁例1、例2,練習三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
同樣多。
2.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科書第12頁準備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圖或課件;按例1內容,讓學生準備實物卡片,準備10張正方形卡片、15個○卡片、20根小棒。
教學過程設計:
一、準備
1.出示準備春游食品的情境圖。以小精靈聰聰的身份說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著準備春游食品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食品。
2.讓學生觀察畫面,并請學生說一說了解到的情況。
二、新課
1.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師:我們來幫助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游食品好嗎?!請各組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每種食品“應該每份同樣多”。
(2)動手分一分。
分好后,請各組推代表展示分配結果。
(3)讓學生觀察各組為二(1)班小朋友準備的春游食品,發現:每份中的各種食品同樣多。
說明: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鞏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13頁“做一做”。
請學生看題,并說一說題意。
特別請學生說一說“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讓學生用10張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檢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樣多。然后,按分的結果填空。
3.嘗試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書第14頁例2提出: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請各組用實物圖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分的結果。
(4)教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個或幾個。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樣多。
4.獨立進行平均分。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礦泉水,獨立完成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務。
(2)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
三、練習
1.練習三的第1題。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花,動手往3個花瓶里插花。
說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設計兩種插花的方案。
(2)交流。請學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3)評價。讓學生相互評價,欣賞自己的作品。
然后,請學生選出每瓶插同樣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強調:這幾種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進3個花瓶里。
此題的“插花活動”為使學生對平均分的印象更深,開始可以讓學生喜歡怎么插就怎么插,以顯示題目的開放性。教學時,還可讓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往每個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動,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練習三的第2題。
讓學生根據“平均分”概念判斷“誰分得對”。練習時,先讓學生弄明白題目要求,再讓學生獨立進行判斷。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3.練習三的第3題。
(1)讓學生根據題意準備學具卡片。
請學生說一說,準備了幾個“梨”,為什么。
(2)讓學生獨立完成把梨平均放進4個盤里的任務。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四、總結
1.請學生回憶:這節課學習了什么知識?
2.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還學會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要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個,也可以每次每份放兩個……最后,每份分得同樣多。
第二課時:平均分的認識(二)
教學內容:鞏固“平均分”。(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
教學目標:
1.鞏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3.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
力。
教具準備:筷子、蘋果、盤子、小棒、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
1.把12個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把12個蘋果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比較:這兩句話一樣嗎?不同點是什么?
(強調“平均分)
二、新授課
1.出示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計算機課件演示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的畫面。
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的內容。(每條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幾條船?)
教師:每4人為一小組討論一下,應該租幾條船?
學生匯報:每條船限乘4人,就是每條船只能坐4個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個4人,所以應該租6條船。
教師:如果每條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幾條船?(讓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再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2.練習:科教科書第15頁的做一做。
首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圖上畫的是什么?
提問:一共有幾只小動物?每位一雙,一雙是幾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幾份?夠分嗎?
教師:這一道題就是問12里面有幾個2。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4題。
用情境圖呈現分蘿卜活動。練習時,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根據畫面提供的信息和問題,確定“把多少個蘿卜平均分給小兔”“按每只小兔幾個蘿卜來分”,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在學生明白把16個蘿卜,按每只小兔4個蘿卜分之后,讓學生獨立“圈一圈”完成分蘿卜任務。然后讓學生交流分的過程和結果,比如學生說出“沒4個蘿卜圈在一起……”通過圈和說,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
2.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問:你是怎樣想的?(有18個香蕉,平均分給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幾個?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問:香蕉的數量都是18個,為什么兩次每只猴子分的數量不一樣呢?(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總數相同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數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讓學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第三課時: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
教學內容:學習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學目標:
l.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
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的算式和寫法。
教具準備: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的圖片,學具。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1.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籃子。
再出示題目: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可以放幾個?
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強調每盤要放同樣多)
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后匯報分的結果:先把竹筍每盤放1個,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筍按照前面的方法繼續分,直到分完為止。分的結果是每盤放3個。
小結: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里,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
教師:像這樣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或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屬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上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
二、新授課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那今天我們學習除法,除法的符號是“÷”。
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出示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
①要分的竹筍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后面。
③每份是幾?(是3)把3寫在等號的后面。
教師一邊說一邊板書:12÷4=3
④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剛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⑤教師: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說一說。
3.出示:15÷3=5
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這一節課學了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8頁的做一做。
提問:一共有多少塊餅干?平均分給幾個人?每人分幾塊?怎樣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餅干是18塊,除號前面寫18;平均分給3個人,除號后面寫3;每人分6塊,等號后面寫6)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過讓學生平均分、寫算式,再次體會除法的意義和鞏固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2.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1題。
練習時,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同時,注意采用“開火車”“接力賽”“抽卡游戲”不同形式組織練習,讓學生在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掌握知識。
3.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2題。
先讓學生依據題意用學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結果。之后,讓學生填寫除法算式,并對照分蘋果活動說出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促使學生體會除法的意義。
提問:每只小熊分的同樣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誰會列算式?為什么這樣列算式?(因為是把6粒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蘋果的個數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給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一份是3,3寫在等號的后面。)
4.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3題。
讓學生討論后寫算式,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算式?(因為它是把10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個數10個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放在2個籮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數2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一個籮筐中裝5個,5寫在等號的后面。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了解除法的意義,鞏固對除法算式的認識。
第四課時: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內容:教學除法各部分的名稱。(教科書第19頁的例題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
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教具準備:教科書第19頁的例題5的圖片,學具。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1.教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
2.分小圓片:教師拿出8個小圓片
要把這些小圓片分給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注意觀察,老師是怎樣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小圓片先拿2個分給一個同學(教師分的時候要同時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另一位同學),再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三位同學,最后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四位同學。也就是每2個小圓片分給一位同學,分完后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8個小圓片,每個同學2個小圓片,可以分給4個同學。
想一想:剛才老師是怎樣分的?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二、新授課
1.出示教科書第19頁的例題5。
(1)教師:每4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個竹筍)
(2)用自己的學具動手擺一擺20個竹筍,按每4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同學給予個別指導)
學生分完后,教師請一個同學到黑板前面來演示分的過程。(教師要強調四個四個的分,每4個放一盤,也就是每4個為一份)
(3)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提問:我們剛才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是怎樣?
小結:我們分竹筍的時候,把4個竹筍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方法也叫以用除法來計算。
(4)指導算式的寫法。
①竹筍的數量是20個,這是表示要分的數量,寫在除號的前面。每4個放一盤,就是每份是4,寫在除號的后面。分的結果是可以放5盤,5是分的份數,寫在等號的后面。
板書,20÷4=5
②讓學生說一說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個,每4個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認識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20 ÷ 4 = 5
被除數 除數 商
(5)小結: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來計算。并認識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2.練習;教科書第19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提問:一共有多少個小圓片?每堆幾個小圓片?可以分成幾堆?(先讓學生動手擺一擺)
怎樣列除法算式?(要擺的小圓片是12個,除號前面寫12;每堆6個,除號后面寫6;可以分成2堆,等號后面寫2。)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個一份可以分成2份)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3.練習。教科書第19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再同桌的互相說一說。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4題。
要分的糖葫蘆有幾串?那被除數應該寫幾?每個小朋友2串糖葫蘆,表示什么?(做的時候讓學生把每2個用鉛筆圈一圈)除數應該寫幾?可以分幾個小朋友?商應該寫幾?
完成后要學生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講評。
3.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的第6題。
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五課時:除法初步認識練習課
教學內容: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各部分名稱。(教科書第21~22頁練習四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設計:
一、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
15÷3=5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系自然滲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
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
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8
第一種分法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二)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除法的含義.難點:掌握第一種分法.
教具和學具教具:6支鉛筆,8個正方體,6個桃,3個盤子.學具: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教學過程 設計(一)通過實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拿出6支鉛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這些分法中,前兩種每人分的不是同樣多,最后一種分的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
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并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最后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
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師問:“每人分得同樣多嗎?”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
(二)教學例1
要求每個同學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擺的情況.
學生擺完后,教師指定1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
“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
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三)學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教學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
“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
“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里放1個.然后再提問:“分完了嗎?”
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
“每盤放幾個?”
“是不是每盤同樣多?”
“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一種新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后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著引導學生讀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然后讓學生打開書,引導學生看第45頁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四)鞏固反饋
1.做課本中第46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的第(1)小題,先讓每個學生拿出12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后把除法算式寫完全,再指名學生說出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小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要分多少個球?怎樣分?讓學生實際連一連,表示分的過程.然后在書上填寫算式,并指名讀出除法算式.
2.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先指名讀出除法算式,再讓學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說完全.
第2題,先指名讀算式,再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擺一擺,然后填出得數,并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結: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最基本含義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學過程 設計中,首先通過分東西,使學生了解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哪種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礎上,研究怎樣分才能平均分.通過學生多次操作,對平均分有一定認識后,教師介紹“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時,用除法計算.把除法算式的讀法、除法算式的含義與具體操作緊密聯系起來.
在鞏固反饋時,再一次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習題精選
1.填空
把10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個.
列出算式:( )÷( )=( )
2.填空
24÷4=( )讀作( )除以(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也就是( )里面有( )個( ).
3.填空
算式:□÷□=□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是( ).
4.填空
(1)10除以5等于2.□○□=□
(2)被除數是12,除數是6,商是2.□÷□=□
5.應用題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學生知道:這種除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重點
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這種方法怎樣用算式來表示.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6個村和3個盤的圖片、12根小棒、12個小圓片、6支鉛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 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板書:.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么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后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后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才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學生初步認識第二種分法.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8個小圓片,按每2個放一堆,看看能分幾堆?
(2)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
(3)教師演示課件.
2.教學例5.
(1)出示書上例5,左邊的桃子圖.
①教師敘述題意:“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幾盤?”(板書或提前用紙寫好的貼在黑板上).
②教師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使學生知道: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
(2)教師讓學生拿出6個桃子的圖片,自己試著分一分.(邊說邊分,先…… 再……最后).
(3)指名讓學生回答分的過程,教師繼續演示課件.要強調兩個兩個地分,每2個放一盤,也就是每2個為一份.學生跟著老師的演示擺自己的學具.
(4)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結果怎樣?使學生知道:每2個分成一份(或2個2個地分的)分成了盤(板書:3盤).
(5)教師小結.我們分桃的時候,把6個桃每2個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6)結合分的過程說明算式的寫法.
①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板書:6÷)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2);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后面(板書:3).
②讓學生說一說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書).
③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7)引導學生看書,并說說例5的圖意,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質疑問難,師生答疑.
三、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隨堂練習
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分的過程.按分得的結果,把算式填全,集體訂正.然后請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布置作業
略
板書設計
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3盤.
用除法并:6÷2=3
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10
第一種分法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二)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除法的含義.
難點:掌握第一種分法.
教具和學具
教具:6支鉛筆,8個正方體,6個桃,3個盤子.
學具: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過程 設計
(一)通過實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拿出6支鉛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這些分法中,前兩種每人分的不是同樣多,最后一種分的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
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并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最后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
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師問:“每人分得同樣多嗎?”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
(二)教學例1
要求每個同學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擺的情況.
學生擺完后,教師指定1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
“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
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三)學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教學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
“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
“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里放1個.然后再提問:“分完了嗎?”
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
“每盤放幾個?”
“是不是每盤同樣多?”
“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一種新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
“÷”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后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著引導學生讀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然后讓學生打開書,引導學生看第45頁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四)鞏固反饋
1.做課本中第46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的第(1)小題,先讓每個學生拿出12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后把除法算式寫完全,再指名學生說出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小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要分多少個球?怎樣分?讓學生實際連一連,表示分的過程.然后在書上填寫算式,并指名讀出除法算式.
2.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先指名讀出除法算式,再讓學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說完全.
第2題,先指名讀算式,再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擺一擺,然后填出得數,并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結: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最基本含義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學過程 設計中,首先通過分東西,使學生了解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哪種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礎上,研究怎樣分才能平均分.通過學生多次操作,對平均分有一定認識后,教師介紹“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時,用除法計算.把除法算式的讀法、除法算式的含義與具體操作緊密聯系起來.
在鞏固反饋時,再一次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11
教案
高橋中心小學 李玉華
教學內容: 書第74頁的例l,完成“試一試”的習題和練習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8個圓和12根小棒;學生每桌準備8個圓片、12根小棒和12個三角形.
一、復習引入
1.激趣.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好吧?老師講故事了哦,有一天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們呀采到了8只大蘑菇,后來小白兔和小灰兔要回家了。它們決定把這8只大蘑菇分成兩份,每人帶一份回家。可是它們不會分,怎么辦呢?小朋友們,我們給小白兔和小灰兔幫幫忙,幫助它們分一分好嗎?(好)請小朋友們用圓代替大蘑菇,幫它們分一分。 (學生操作)
你是怎么幫它們分的?學生匯報,師板書。
提問:這幾種分法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2動手實踐,分圓.
①提出要求:把12個圓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樣多。會分嗎?分分看。
②學生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觀察學生擺的情況.
③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是怎樣擺的。(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樣多,允許有多種分法。). 分成了4份,每份同樣多嗎?
像這樣把每份分的同樣多,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
鞏固平均分。看黑板判斷哪些是平均分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出示8個梨和4只盤子,示題:把8個梨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每盤是( )個。
(2)提問:一共要分多少個梨?(8個)平均分在幾只盤子里?(4只)要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就是每盤要分得同樣多,該怎樣分呢?
(3) 讓學生用圓片代替梨,動手分分看。 分后4人小組說說你們是怎么分的。
(4)請學生口述分的過程,師演示平均分的過程:
要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老師先拿4個梨,每盤放1個,
問:分完了嗎?還剩下4個梨,再每盤放1個。
問:分完了嗎?
問:每盤是幾個?(填空)
問:是不是每盤分得同樣多?
每盤分得同樣多,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2.揭示課題.
歸納:把12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8個梨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像這些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到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計算.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
出示課題:
3.教學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1)認識除號.
加法里的運算符號叫加號,減法的運算符號叫減號,乘法的運算符號叫乘號。除法的運算符號就叫做除號(板書:÷)“÷”這個就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要畫得平直,上下各寫一個小圓點,兩點要對齊.一條橫線劃得平,兩個圓點平均分。除號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2)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①把8個梨平均分在4只盤子里,每盤是( )個。這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總數是幾個?把“8”寫在除號前面(板書:8÷);把8平均分成幾份?(4份)平均分分的份數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2),分得的結果寫在等號后面.
②教師指著“8÷4=2”說明:這就是除法算式,讀做8除以4等于2,(生跟讀)
(3)8表示--,4表示--,2表示--,
整個算式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學生互相說說6÷3=2這個算式的意義.
三、嘗試練習
看黑板上的圖列算式,說意義。最后一題獨立列出算式。
四、鞏固練習
1、卡片出示除法算式6÷3=2 18÷6=3 10÷2=5 12÷3=4讀算式,說意義。
同桌或4人小組互說。
2、P76第三題 看圖寫出算式,做在書本上。
3、 根據題意,判斷小猴和小豬誰做得對,誰做錯了,為什么?
(1)把12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小猴 12÷3=4
(2)把12個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小猴 12÷3=4
五、 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們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知道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和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六、機動題
老師這里還有兩道題目,要請小朋友們回家去動動小腦筋,好好想一想。
(1)媽媽買來6個蘋果。 平均分給爺爺和奶奶,每人分到幾個?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幾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教學設計說明:
是小學數學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是: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含義.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學順序是:分實物-->同樣多-->平均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及表示的含義.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把8個圓分成2份,從學生分的結果中找出“同樣多”的一種,再把8個圓分成同樣多的4份,從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這樣及時引出新課,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對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印象,進人角色.
新課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讓學生擺學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平均分”的印象,這樣學生才會對平均分有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學時機,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第二層次是結合例2教學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和除法算式的含義.
第三層次指導學生看教科書,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對下面的操作練習做了示范.
組織練習時,采用操作和說理相結合的形式,使學生在課內逐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減輕學生課外負擔.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6個桃、3個盤子的圖片,每個同學還要準備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師生合作進行實物演示,揭示“同樣多”的含義.教師和3名同學做分鉛筆的游戲.教師先說明游戲的要求: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同樣多.
2.讓學生觀察教師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筆分完沒有.使學生知道:老師一個一個地分,每人又分給1支.手中的筆分完了.
3.教師引導全班學生觀察: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怎樣?引導學生明確: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課桌上.
(2)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剛才分鉛筆的方法把8個小正方體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學生自己邊說邊擺,實際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觀察學生操作過程.
(3)教師演示課件.
(4)教師請學生觀察分得的結果,每份分得的正方體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5)教師出示“8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個?”
教師讓學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幾個?”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議一議.使學生明確:(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2)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板書:2).
2.教學例2,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出示題目:6個桃平均分在3盤里,每盤幾個?(板書)
(2)教師提問:“平均分在3個盤里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知道;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要放得同樣多.
(3)師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師讓學生回想分正方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應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獨立思考后同桌討論.
②學生用學具自己試著分一分.
③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學生的匯報可歸納為:先把桃每盤放1個,沒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盤放一個就分完了.分得的結果是每盤放2個.
④師生小結:6個桃,分在3個盤里,每盤分得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個.(板書:2)
(4)歸納概括除法含義:
教師講述:像上面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里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除法)
3.結合例2,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除法的符號是“÷”.(板書:寫除號時,光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2)教師問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桃是幾個?(6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教師板書:6÷).
②把6平均分成幾份?(3份)把“3”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3)
③每份是幾?(是2),教師把“2”寫在等號后面(板書:2)
教師讓學生對照算式6÷3=2說一下,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
(3)教師指著“6÷3=2”向學生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3等于2(板書).
(4)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4.教師出示“8÷4=2”,讓學生讀算式,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學生知道:這個算式讀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教師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5.學生自己讀書,并完成分桃圖.
(1)學生自讀教材第40頁內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學生討論,師生答疑.
(2)引導學生看第40頁上小朋友分桃圖,可以先說說圖意.左圖表示一個學生要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右圖表示分的過程,虛線表示已經分了的,實線表示沒分的.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習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希望同學們課下認真復習,理解掌握本節所學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打基礎.
隨堂練習
1.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 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 ___________
第1題.要讓學生看清題目的要求,實際動手分一分.提示:第(1)題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擺小棒,并讓學生把除法算式寫全,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分法是否正確.指名說說除法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第(2)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做,然后集體訂正.
2.(1)8÷4=2 10÷2=5
把8平均分成□份, 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 每份是□.
(2)讀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2=□10÷5=□15÷3=□
第(1)題.教師讓學生豎著看,根據題意獨立填空.填完后集體訂正,并讓學生讀一下.最后,教師讓學生把文字敘述部分蓋住,只看8÷4=2,10÷2=5,就能說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題.教師先引導學生完成8÷2=□.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應該拿出幾個△,然后動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數.10÷5=□,15÷3=△這兩題讓學生獨立做,都做完后要讓學生再說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除法含義這一數學難點,教學時在知識點上,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探究活動
分花
活動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兩種分法的操作過程.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2朵紙花
活動過程
1.教師貼出12朵花.
2.把全班學生分成3大組,要求第一組選派學生分花(無論用哪一種分法),第二組選派學生根據分的結果列出算式,第三組選派學生口答算式表示的意義.
3.更換出題、列式和說意義的學生,參賽的學生不能重復出現.
4.每做對一次得10分,做錯一次扣10分.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分最多.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13
信息窗2 動物聯歡
一、教學內容:除法的初步認識,教科書第51-53頁。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中,通過動手分實物,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除法的意義,會解決具體問題。
四、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學具準備:小棒
六、教學過程:
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
活動內容
關注要點
活動一:
師:同學們,森林里小動物聯歡會在熱烈的氣氛中拉開了序幕。你們想參加嗎?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課件演示小動物聯歡情境圖)
師:多么熱烈啊!動聽的音樂把我們帶進了歡樂的海洋。
師:瞧,小動物們開始唱起來、跳起來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
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教師把學生提出有關除法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其它問題放入問題口袋)
學生觀察情境圖,感受熱鬧的氣氛。
學生從圖中能發現:
(1)12個小熊要排隊進行體操表演。
(2)有18只小猴。
有30只小松鼠,要分組跳拉手舞。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以下兩種:
1、加減法問題:
(1)小猴比小松鼠小多小只?
(2) 鼠比小猴多多小只?
(3) 猴和小松鼠一共有多少只?……
(4) 除法問題:
a)12只小熊進行體操表演,怎樣排隊?
b)30只松鼠,怎樣分組?
c)6只小猴分一組,可以分幾組?
通過有趣的動畫故事,能產生學習的興趣,能夠從圖中發現數學信息,為后面提出數學問題做好鋪墊。
能根據自己收集到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
活動二:
(一)師:同學們非常認真,提出了這么多問題。現在我們一起來幫小動物解決下面的問題,好嗎?
(二)12個小伙伴怎樣排隊?
1、師:12個小熊進行體操表演,他們該怎樣排隊?同學們愿意幫幫他們嗎?
師:請同學們借助手中的學具自己擺一擺,分一分,試一試。
2、師:同學們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中交流一下嗎?
3、哪個小組能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排的?
4、 師:我們剛才找到了這么多不同的分法,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一下,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之處?
(三)、30只松鼠怎樣分組?
1、 師:剛才我們幫小熊排好隊,那么30只松鼠怎么分組呢?
2、師:誰能把你的分組方法介紹給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得過程。師:我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幫小松鼠分了組,小松鼠非常高興。那么用算式該怎樣表示呢?
1、教師向學生介紹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及各部分的意義。
2、誰知道這兩個算式怎樣讀,它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
3、小熊怎樣排隊?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嗎?
(五)、小猴子怎樣分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說說你的想法。
活動三:
1、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師:同學們,你能評價一下這節課你和你的小組同學表現如何嗎?
教師引導學生選擇需要解決的問題。
學生利用學具擺出各種情況。
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現以下不同想法。
引導學生觀察,同學們會發現:其相同點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
學生可能找到以下幾種分法?
(1)30只松鼠若每組6只則可分成5組;若每組5只,則可分成6組。
(2)30只松鼠若平均分成6組,則每組5只;若平均分成5組,則每組6只
學生交流
會讀算式的同學介紹算式讀法及各部分名稱。
學生交流:
(1)是怎樣分的,用算式怎樣表示。
(2)介紹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及表示的意義。
學生思考,回顧一節課所學到的知識。
學生評價自己或自己小組的表現。
能夠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獨立探索,經歷平均分的過程。
能主動探索得出多種方法,會與同伴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合作意識。
能通過認真的觀察、思考,找出相同點,關注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 平均分”的本質含義。
是否能與同伴進行交流。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學生的評價要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反思:
1、在講解“平均分”時比較細致,學生基本上能夠認識“平均分”。
2、 在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分一分”時,學生能夠5個5個的分,教師又非得強調要一個一個分,效果反而不好。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學生知道:這種除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重點
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這種方法怎樣用算式來表示.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6個村和3個盤的圖片、12根小棒、12個小圓片、6支鉛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 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板書:.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么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后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后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才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學生初步認識第二種分法.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8個小圓片,按每2個放一堆,看看能分幾堆?
(2)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
(3)教師演示課件.
2.教學例5.
(1)出示書上例5,左邊的桃子圖.
①教師敘述題意:“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幾盤?”(板書或提前用紙寫好的貼在黑板上).
②教師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使學生知道: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
(2)教師讓學生拿出6個桃子的圖片,自己試著分一分.(邊說邊分,先…… 再……最后).
(3)指名讓學生回答分的過程,教師繼續演示課件.要強調兩個兩個地分,每2個放一盤,也就是每2個為一份.學生跟著老師的演示擺自己的學具.
(4)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結果怎樣?使學生知道:每2個分成一份(或2個2個地分的)分成了盤(板書:3盤).
(5)教師小結.我們分桃的時候,把6個桃每2個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6)結合分的過程說明算式的寫法.
①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板書:6÷)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2);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后面(板書:3).
②讓學生說一說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書).
③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7)引導學生看書,并說說例5的圖意,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質疑問難,師生答疑.
三、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隨堂練習
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分的過程.按分得的結果,把算式填全,集體訂正.然后請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布置作業
略
板書設計
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3盤.
用除法并:6÷2=3
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
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 篇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6個桃、3個盤子的圖片,每個同學還要準備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師生合作進行實物演示,揭示“同樣多”的含義.教師和3名同學做分鉛筆的游戲.教師先說明游戲的要求: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同樣多.
2.讓學生觀察教師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筆分完沒有.使學生知道:老師一個一個地分,每人又分給1支.手中的筆分完了.
3.教師引導全班學生觀察: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怎樣?引導學生明確: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鉛筆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課桌上.
(2)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剛才分鉛筆的方法把8個小正方體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學生自己邊說邊擺,實際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觀察學生操作過程.
(3)教師演示課件.
(4)教師請學生觀察分得的結果,每份分得的正方體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5)教師出示“8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個?”
教師讓學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幾個?”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議一議.使學生明確:(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2)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板書:2).
2.教學例2,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出示題目:6個桃平均分在3盤里,每盤幾個?(板書)
(2)教師提問:“平均分在3個盤里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知道;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要放得同樣多.
(3)師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師讓學生回想分正方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應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獨立思考后同桌討論.
②學生用學具自己試著分一分.
③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學生的匯報可歸納為:先把桃每盤放1個,沒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盤放一個就分完了.分得的結果是每盤放2個.
④師生小結:6個桃,分在3個盤里,每盤分得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個.(板書:2)
(4)歸納概括除法含義:
教師講述:像上面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分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里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除法)
3.結合例2,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除法的符號是“÷”.(板書:寫除號時,光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2)教師問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桃是幾個?(6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教師板書:6÷).
②把6平均分成幾份?(3份)把“3”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3)
③每份是幾?(是2),教師把“2”寫在等號后面(板書:2)
教師讓學生對照算式6÷3=2說一下,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
(3)教師指著“6÷3=2”向學生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3等于2(板書).
(4)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4.教師出示“8÷4=2”,讓學生讀算式,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學生知道:這個算式讀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教師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5.學生自己讀書,并完成分桃圖.
(1)學生自讀教材第40頁內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學生討論,師生答疑.
(2)引導學生看第40頁上小朋友分桃圖,可以先說說圖意.左圖表示一個學生要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右圖表示分的過程,虛線表示已經分了的,實線表示沒分的.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習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希望同學們課下認真復習,理解掌握本節所學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打基礎.
隨堂練習
1.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 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 ___________
第1題.要讓學生看清題目的要求,實際動手分一分.提示:第(1)題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擺小棒,并讓學生把除法算式寫全,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分法是否正確.指名說說除法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第(2)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做,然后集體訂正.
2.(1)8÷4=2 10÷2=5
把8平均分成□份, 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 每份是□.
(2)讀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2=□10÷5=□15÷3=□
第(1)題.教師讓學生豎著看,根據題意獨立填空.填完后集體訂正,并讓學生讀一下.最后,教師讓學生把文字敘述部分蓋住,只看8÷4=2,10÷2=5,就能說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題.教師先引導學生完成8÷2=□.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應該拿出幾個△,然后動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數.10÷5=□,15÷3=△這兩題讓學生獨立做,都做完后要讓學生再說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除法含義這一數學難點,教學時在知識點上,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探究活動
分花
活動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兩種分法的操作過程.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2朵紙花
活動過程
1.教師貼出12朵花.
2.把全班學生分成3大組,要求第一組選派學生分花(無論用哪一種分法),第二組選派學生根據分的結果列出算式,第三組選派學生口答算式表示的意義.
3.更換出題、列式和說意義的學生,參賽的學生不能重復出現.
4.每做對一次得10分,做錯一次扣10分.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分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