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兩篇+相關(guān)資料)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山行——紅葉詩的姐妹篇
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了,另一位著名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讀了杜牧的這首紅葉詩,也寫了一首紅葉詩,名叫《和杜錄事題紅葉》。“和”在這里讀hè,意思是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杜錄事就是指杜牧。白居易的詩這樣寫道:
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
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連行排絳帳,亂落剪紅巾。
解駐籃輿看,風前唯兩人。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旦”,就是早晨;“霜葉”,經(jīng)霜打了的樹葉;“一時”,四季的一季,在這里指秋季。頭兩句的意思是:農(nóng)歷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樹葉經(jīng)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變了樣。“因”,因為;“待”,等到。詩的中間兩聯(lián)寫得最美:你看,漫山的紅葉,就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火紅火紅的,但卻不是因為火才使它這樣紅的;又像盛開的鮮花紅紅的,但卻沒有等到春天就開放了。一行接一行的樹,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紅色的帷帳;零亂飄落的樹葉,就像剪碎的紅色頭巾,一塊塊地飄呀飄。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翹膀,把秋天的紅葉寫得如火、如花、如絳帳、如紅巾。在詩人眼中,秋色中的寒山也是那樣美麗,那樣可愛,那樣動人。全詩的最后兩句“解駐籃輿看,風前唯兩人”,意思是:能停下竹轎臨風欣賞這秋天紅葉的美麗景色的,只有我和杜牧兩個人。詩人用他那生動的語言,在我們面前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使我們好像也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