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實錄+習題+說課設計
令()();()()
四、照樣子,寫句子。
例1: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1.在這綠化好的城市里還用買空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紅領巾還能不保護小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有幾個蟲子不怕。
3.天黑走路怕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同學做點好事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葫蘆、治蟲、一些、盯著、感到。
二、
(可愛)的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
(雪白)的小花(慢慢)地變
(一些)蚜蟲(細長的)葫蘆藤
三、葫,葫蘆;湖,湖水。護,愛護;蘆,蘆花。固,固定;居,居住。鄰,鄰居;領,。
四、
1.在這綠化好的城市不用買空氣。
2.紅領巾能保護小樹。
3.天黑走路不怕。
4.為同學做點好事不算什么。
這堂課在設計時,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新課程的這個理念在我的課中有所體現,下面我從以下4個方面來說一說。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做到:一要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提倡自主、自覺、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學生發展的個性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課文導入時,我先畫了學生熟悉的東西:葫蘆,(但對于葫蘆這兩個字并不認識)學習了生字,讓學生對葫蘆這兩個字,形和字義統一。然后我畫了一棵葫蘆苗,以學生喜歡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課文,并帶出了一個問題:那棵葫蘆慢慢地長大,長得怎么樣呢,揭示了課題。這樣,從生活和故事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我沒有采用公開課最常用的聽錄音配樂朗讀課文,而是沿用最簡單的形式:老師范讀課文,目的有三:幫助學生正音,建立課文的生字正確認讀的概念;其二,激發學生自己朗讀、學習課文的興趣;其三,是給學生一個無形的影響,更加喜歡、親近老師,從而喜歡我的課。
同時,在老師范讀課文后,我就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讀準生字和課文,并與同桌合作學習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決葫蘆是怎樣慢慢長大的,自主的基礎上合作討論,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朗讀感悟課文第一段時,我又安排了學生自學這一段課文,選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句話想想讀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課文的第一段。在學完一、四段課文后,指導學生聯系課文和插圖,產生了新的疑問,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節課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問題是產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并貫穿于學習的始終,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