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學反思
在介紹完“北面天安門城樓”的建筑后,我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深入,讓學生結合廣場南面、西面、東面及中央的建筑物畫一畫,并讓同桌之間看著畫的圖片介紹介紹,在同桌交流的基礎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圖片代表建筑,把建筑放到合適的位置,再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把這些和北面的建筑放在一起,這樣就構成了整個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這樣讓學生通過看看、畫畫、說說、放放把抽象變為直觀,并調動了學生的手、腦、眼、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難點。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我在放景物后,又按方位順序通過多媒體依次播放建筑物,如果學生對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進一步的認識,我還用鼠標點擊,從圖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還配有課外的文字介紹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讓學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又增加了課外知識。
在學生動手放后、又欣賞了各方位的優美建筑物,接著讓學生再來閱讀按方位順序寫的一段課文,學生對天安門廣場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就明確了,接著我讓學生來做“小小導游”來介紹一下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建筑,由于有前面的鋪墊學生都爭先恐后、興致勃勃的介紹,使本堂課達到高潮。
最后,我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北京的美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這樣對課文又有一個大體的概括,使重點的落實,難點的突破,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一氣呵成了。“小導游”的形式適合學生的口味,既對課文有了整體的回歸,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能力。使學生大概了解了一種職業的特點。一舉兩得。
《北京》教學反思
《北京》一課敘述了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課文從天安門廣場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橋的特點以及主要名勝古跡和公園介紹了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課文選取了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跡和公園。通過以上三處景物的描寫,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風貌。
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了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建筑。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要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明確建筑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是有一定難度的。由此,可以確定本課的難點為:明確建筑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并能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筑物。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習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通讀,使學生對本段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直觀的感知。接著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寫了北面天安門城樓的一段話出示。請學生找出這段話中表示方位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讓學生初步明確城樓、小河、石橋、華表四者之間的位置關系,然后用學生制作的圖片請學生在黑板上動手放放;放城樓、石橋、小河、華表的位置,并要求一邊放,一邊按方位的順序來介紹天安門城樓北面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