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學反思
1.看天安門的圖片,說說用什么詞來贊美它。學生非常自然地說出“莊嚴”,其實就是直觀形象地理解了這個詞。
2.介紹“天安門廣場”時,老師補充介紹了它的面積,然后問學生“這樣大,這樣寬的廣場,課文中是用哪一個詞形容的?”這樣,學生對“寬闊”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還有“矗立”等詞語的理解都比較到位、自然。
除了課文中的詞語,我還啟發鼓勵學生運用平時學過的、看到過的詞來形容景物,起到了很好的積累詞語的作用。
積累是為了運用,而運用又能促進積累。于是,我安排了學生當“小導游”這一環節,在當“小導游”時,“可以用上文章中的好詞好句,也可以用上黑板上你喜歡的詞語。”
二、擴充學生認識的視野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三個地方,三句簡短的介紹。如果僅僅停留在會讀、會背的層面,這些充滿歷史、人文蘊義的景物留在孩子們腦海里只會是一個符號,是死的、枯燥的。在教學中,我多次補充延伸文本外的資料,每一次的補充,學生的體驗就豐富一層;每一次的延伸,學生的感悟則深刻一分。不僅如此,資料的利用還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服務,操作時,挖掘了言語形象,言語內涵,言語情感的結合點,使朗讀、積累與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
如何介紹才能讓學生不但聽得懂而且喜歡聽呢?由老師來介紹?那真的變成一篇介紹文,太枯燥了。那就讓學生來做做“小游客”和“小導游”吧!這樣,從“欣賞、朗讀、感受”到“說話、表達、體驗”,脈絡清晰,層層遞進,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第二段是按方位順序寫的,出現了“中央、前面、中間”等方位詞。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種寫作方法,但既然出現了,如果不加利用是否白白浪費了教學資源呢?不能說得太深,也不能弄得太枯燥,那該怎樣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滲透?基于這些考慮,我采用了貼圖片的方式。如此一來,學生既掌握了課文中提到的方位,又對方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還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理想和實踐總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
一、缺乏對課文的整體感悟。北京的古跡、現代化建筑、交通、綠化共同構筑了它的美與現代化,學生對此應該有整體的感知與了解。老師直奔重點段的教學設計打破了文章的整體美。
二、識字寫字不夠扎實。低段還是以識字、寫字為主,但在本節課上的體現不夠,舍不得花時間。
三、教師把握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讓學生當當“小導游”的設計理想是: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課內外積累的詞語,充分利用起學生回家查找的資料。但因為時間調控失當,教師的引領、啟發不到位,“小導游”這一環節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還顯得有點兒亂,走過場。
北京》教學反思
本冊課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隨文注音,生字在當頁文下列出,注有漢語拼音,而且文中有一些學生不識的字,當頁卻沒有給出。如本節課的柏,坪(這些我讓學生在預習時詢問家長標上拼音)因此,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識記生字,掃清障礙以便更好地朗讀感悟課文。通過學生自學畫出生字,難讀的句子,然后出示包含生字較多的幾句話,使學生在讀詞讀句的過程中認識生字,接著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記憶生字最后通過讀生字,讀詞語,說句子,來鞏固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