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讓學生做主了嗎——第13課《坐井觀天》教學案例
一、背景分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的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讓學生做主,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二、案例描述
場景一:
師: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是靠小朋友們自己來學懂,你們能不能做到啊?
生:(齊答)能!
師:好,不過學習前老師給大家提兩點要求:第一,要會讀,讀懂這個故事;第二,要會想,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請小朋友們把書翻開,先自己讀一讀這篇課文。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并動筆標出有幾個自然段,現(xiàn)在大家抓緊時間練習讀書吧。(教師巡視指導)
[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明確學習的目標。]
生:(自由朗讀課文)
場景二:
師:老師再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讀的時候要邊讀邊想,課文里有哪些詞不懂,用筆勾畫下來,有哪些問題不明白,等會兒提出來我們一塊兒解決。
[注意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想的良好讀書習慣,把不懂的地方用筆勾畫下來。]
(全班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師:好!我們比一比,哪個小朋友最會讀書,能提出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教會學生質(zhì)疑問難,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讓學生真正讀懂學會。]
(根據(jù)學生提出的不懂的詞語,師進行適當?shù)陌鍟壕亍o邊無際、大話、……另外,學生提出的問題也給出了板書:青蛙和小鳥到底在爭論什么?)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能當場解釋的字詞,采取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討論式地解答。]
師:你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還是要靠小朋友們自己來解答。請你們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提出來的詞語在課文里是什么意思。這些不懂的問題讀課文后能不能弄懂?自己再讀,找答案。
[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自己所提出的疑問,尤其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層次地去讀讀,議議,練練。]
(自由朗讀,讀完的學生舉手)
師:哪位小朋友當小老師幫大家解答這些問題呀?我們先來看,什么是“井沿”(指板書)這個詞在哪個自然段?請你來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生讀)
師:你找得真準。我們聯(lián)系插圖,想一想什么是“井沿”。(教師出示掛圖,邊貼邊講)這是一口井,誰能說一說“井沿”在哪兒?
(指一生回答)
師:哪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畫上的井沿究竟在哪兒?并且?guī)屠蠋煱研▲B和青蛙按各自所在的位置擺一擺(出示小鳥和青蛙圖),哪里是井沿用手畫畫。青蛙坐在哪里小鳥在哪里它是怎么來到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