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課堂實錄與點評
今天是李進老師的師徒活動。為了給幾位青年教師搭建展示的舞臺,我們將該次師徒活動作為縣級教研活動兼強師培訓、語文教研大組成員活動,所以全縣共約50多名教師參加了活動。活動很成功,兩位青年教師王群楓、張霞的上課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活動之前的試教課,到活動中的正式上課,兩位教師都經(jīng)歷了許多次的修改、實踐,再修改,再實踐,正是這樣的反復實踐鍛煉,打磨,所以他們的成長特別快。尤其是張霞,我聽過她所上的《山里的孩子》,后來在新教師課堂教學培訓中上了《影子》一課,孩子們在她的引導下讀得有聲有色,玩得快快樂樂,記得最清楚的是為了上課,她還借來了電視臺拍攝用的照明燈,霎時影子出現(xiàn)了,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孩子們在教室里轉(zhuǎn)起了圈子,和自己的影子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戲,這樣的游戲怎能不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呢?課堂呈現(xiàn)了快快樂樂的生命態(tài)勢,這正是新課程所強調(diào)的最新理念──關注生命,發(fā)展生命。今天的《回聲》比起前幾堂課而言,顯得更加成熟了。如果說前幾堂課還有雕琢的痕跡,那么今天的課堂顯得自然無痕,渾然一體,猶如一個球體。這里有她自身的努力,也有她師傅的指導,這位老師善于尋求幫助,尋求幫助其實也是別人智慧的發(fā)揮,譬如:上周她與我通了將近兩個小時的電話,聊她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聊如何解決,昨晚她又與我講了自己的為難之處,怕沒有落實好導師的指導,因為在實踐中她覺得太理性化的語言文字訓練會攔腰砍斷孩子們的情感線索。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同時告訴她語言文字訓練如果顯得剛性,就將它軟化處理在朗讀指導中,同時問問“小青蛙們”:你體會到了什么,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在這堂課中,張霞進行了很好的處理。還是來看看她幾段的課堂片斷吧:《回聲》【導入階段】
設計巧妙,一舉多得。
師板書:回聲
師:小朋友,你在哪兒聽到過聲音?聽到什么聲音呢?
生:我在馬路上聽到汽車的喇叭聲。
生:我聽到馬路上有嘟嘟聲。
生:我聽到田野里小青蛙的呱呱聲。
生:我聽到了動物園里小狗的叫聲。
生:我在家里聽到電視機發(fā)出的聲音。
師:小朋友們聽到的聲音真多呀!那這樣的聲音你們聽到過嗎?板書:回。(構成題目)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叫──(學生齊讀)回聲。再讀課文題目。
生舉手問:老師,“回聲”是什么呀?
師:嗯,你真會動腦筋!(板書)是什么?
生:老師,“回聲”是在哪兒的呀?
師:噢!你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了不起!(板書)在哪?
生:“回聲”是不是很嚇人的?
師:是呀,“回聲”究竟是怎么樣的呢?
(評:從寫作的角度看,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過審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教學通常是從題目開始的,然而本課將這一特點進行了創(chuàng)新。從“聲”入手拉動孩子們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了課文題目,通過熟悉的“聲音”與陌生的“回聲”比較,又自然而然地激發(fā)了孩子們對“回聲”的質(zhì)疑,再老實的鼓勵下,孩子們的問題一一出現(xiàn)。有人說“教學貴在無痕。”這樣的教學設計化有形為無痕,在悄無聲息中激發(fā)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初讀階段】
培養(yǎng)孩子們自主獨立的學習行為。
師:第一次讀課文對自己有什么要求嗎?
生:讀課文要讀好聽。
生:要讀準每一個字。
生:讀課文還要把問題找出來。
師:小朋友們真厲害,把平時老師教你們怎樣讀課文的都記住了。真像你們說的,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讀的時候還可以動動小腦筋。
(評:初讀課文前,通常是老師布置要求。“第一次讀課文對自己有什么要求嗎?”給自己提要求,這是老師對主人學習權利的尊重,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初步培養(yǎng)。)
教師的教學語言非常豐富。
【初讀課文后】
師: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呀?
生:“回聲”在橋洞下面。
師:你真會讀課文,知道了“回聲”在哪兒。
生:是聲音返回后產(chǎn)生了“回聲”的。
師:你真會研究,像個小研究家。
生:橋洞底下好像有兩只小青蛙呢。
師:你讀課文非常仔細。
(評:每一句評價語不同,相同的是鼓勵、表揚孩子們讀書認真仔細,要把課文讀進去,把問題讀懂。盛新鳳老師有句話說:“你把長長的課文讀薄了。”以前只知道這是鼓勵孩子們的語言,今天才感悟到其實“讀薄”也就是抓出了課文內(nèi)容的主要、重點。也有人說:“你把書讀厚了。”意思是說,讀出了自己的心得、理解,讀出了自己的體會,這些體會、理解、感悟?qū)咀兊煤窈竦摹?磥砣绾芜\用好教師的語言確實很有意思,語文教師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點點滴滴,日漸滲透,逐步地熏陶著學生,促進著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昨天我們的英語教研員對課堂語言進行了專門的研究,說到了教師的課堂語言許多都是即時生成的,是誘發(fā)思維的,是升華主題的,教師獨有的教學語言是其教學個性的反映。良好的課堂語言使教學組織得到更完善、更深化、更具邏輯思維,好像是哲學家闡述自己真理所使用的語言,從而解決教學中的主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