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課《難忘的潑水節》教學案例
<分析>教師的語言貼近學生,滿懷激qing,富有感染力,善于抓住學生發言中的精彩點推波助瀾,學生讀書的熱情能不高嗎?
現在不少低段的老師都知道重視朗讀,但是怎樣讀進去,怎樣讀好,心中沒底,只是翻來覆去讀幾遍就完事了,不知道怎樣引導學生深入讀課文,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要很會引導學生讀進去,學生讀通了周總理外貌描寫的句子,并沒有停留在這一淺層次的閱讀上,“當你看到周總理這一身打扮,有什么感覺?”巧妙一問,把學生置身到潑水的人群中了,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真正去體驗語言文字,走進語言文字里邊去。學生首先發現這身衣服和傣族人民穿著是一樣的,緊接著學生“如果不看這篇課文,我就不知道哪個是周總理了。”這一感受,很可貴,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周總理就是傣族人民的一員,教師自然地總結提升學生的認識,這樣的讀書學習才是真正地讀進去了,又讀出來了。
<教學片段三>
讀文悟“情”
這篇講讀課文,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既生動又形象,課文中很多詞語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師:人們如此的喜歡周總理,他們是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迎接周總理的呢?你認為哪個詞更能體現人們對周總理的喜愛,你是怎么理解的?(看課件,讀課文)
生:歡迎的場面很熱鬧!
生:有“一條條”、“一串串”
生:還有“四面八方”也能體現
………
<分析>課文里,開篇的“火紅火紅”一詞,就明顯地顯示了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如此開心和幸福。“特別”“敲起象腳鼓”“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等,無一不體現人民的高興心情。學生們知道,正因為總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會這樣高興。第四自然段,課文從總理的穿著,神情和動作著筆。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接過”“敲著”“踩著”
。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總理的可親。第五自然段,周總理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向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體現了總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華。我創設了良好的環境氣氛,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再聯系之前對總理的認識,學生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教學片段四>
用肢體語言悟“情”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有這樣一個突發事件,在學生齊讀課文四、五段,感悟情感時,班上一名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情不自禁的跟著做起了動作,我也突發奇想.讓學生一起用肢體語言來感受當時的情景.
師:我們來做個互動小游戲吧,老師讀課文四、五自然段,你們模仿周總理潑水的動作,想想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學生興趣濃厚,感受氣氛.
生:他們會說,周總理祝您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