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文本解讀
《蜜蜂引路》是小學二年級下冊第七組的又一篇講讀課文。本組教材圍繞著“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要是肯動腦筋,看來不能辦成的事也能辦成。碰到問題,我們要認真想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個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等主題共安排了四篇課文,除此以外,還有《玲玲的畫》、《寓言兩則》、《丑小鴨》。《蜜蜂引路》側重表達“碰到問題,我們要認真想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主題,啟發教育孩子做個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一、解讀課標和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2年級)關于閱讀教學的階段指標第二條指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課程標準的這一要求,《蜜蜂引路》這篇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適合用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方法進行指導和教學;而其他各段要求讀正確、流利即可。一、二年級的側重應該是字詞的教學和積累。本課要求認讀6個生字,會寫達9個之多。生字詞的教學可以采取隨課文學習,即幫助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之后,將要求會寫的生字適當地提出來進行字理分析,進一步理解并掌握該學的知識,從而實現其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的目的。
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列寧利用蜜蜂做向導,幫助自己找到養蜂的人。旨在告訴學生“碰到問題,我們要認真想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個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如何讓孩子們理解并接受這樣的教育?主要通過反復朗讀課文重點段落——第3自然段的辦法來體會。如何讓孩子百讀而不厭?每次朗讀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訓練方式。比如第一遍朗讀后要求用一句話說出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的人的?——列寧利用蜜蜂做向導,幫助自己找到養蜂的人;第二遍朗讀后可以讓學生把這段話中的一些關鍵詞進行填空訓練——“列寧一邊走一邊( ),( )路邊的花叢里有許多( )。他( ),只見那些密蜂采了蜜就( )附近的一個( ),園子旁邊有一所( )。列寧走到哪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 )就是那個養蜂的人。”;再讀課文后就要每句每句的讀,邊讀邊思考列寧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引導學生體會到“列寧是個細心觀察事物,遇事喜歡動腦筋的人”。
二、解讀人物和背景
(一)文中的人物——列寧
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1870--1923)。列寧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父親是一位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活動家,哥哥亞歷山大因參加謀刺沙皇而被處死。在家庭的影響下,1887年秋列寧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然而,不久他就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而被學校開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開始籌建馬克思主義小組,并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這時的列寧已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