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教學設計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指出,要“綜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教學引入時,我就開始注意詞語的復習和教學,借助偏旁表義理解“觸礁”的意思,而對“觸礁”一詞的釋義環節為學生理解事情的起因為了鋪墊。在課文的學習中,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想象,聯系生活中的直接與間接經驗,借助想象理解“掙扎”“筋疲力盡”等詞語,又帶領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 “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意思。
語言實踐活動之二——說話的練習
說話的訓練一共安排了三次,這三次練習是層層遞進的。第一次說讓學生說說馬金納在掙扎之后怎么不游了?第二次說是讓學生說說是什么給了馬金納力量,讓他向歌聲游去?在兩次說話練習中,學生體會出馬金納心理活動中的變化,感受到歌聲給他帶來的勇氣和力量。第三次是讓學生想象大家聽到歌聲后會怎么說。學生說起來有點難度,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很好地表達,這方面有待以后加強指導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