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馬試著自己過河”――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嘗試教學探究
一個故事,一點思考一天,一匹老馬讓小馬獨自去磨房磨面,小馬馱著麥子出了門。走啊走,一條小河擋住了小馬的去路。能過河嗎?小馬為難了。這時,河邊的一頭老牛告訴它,河水不深,剛沒小腿,能趟過河。可是,當小馬剛抬腿下河時,一只松鼠攔住它并警告說,河水很深,不能過去,還說前些天這里曾淹死過一只松鼠。怎么辦呢?小馬只得跑回家問媽媽。媽媽問明事由之后,反問道:“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淺,你想過他們的話嗎?”接著,它繼續開導小馬:“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于是,小馬又來到河邊,小心下河,摸索前進,終于趟過了小河。最后,小馬終于明白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這是一個傳統而有意義的故事。在語文教學研究中,我們時常會想到這個故事。我們很賞識“老馬”,賞識它有膽有略。它不僅放手讓小馬獨自外出做事,而且在小馬遇到問題求助時,沒有呵斥,也沒有直訴答案,而是誘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實踐,試著自己去解決問題。正是這樣,小馬通過“聽聽、想想、試試”,不僅知道了小河的實際深度,更是學到了一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小馬而言,將終身受益。
回過頭來看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種種不足,可以說,眾多問題就是產生于師生缺少“小馬過河”的精神。教師受教學觀念的影響,受指揮棒的束縛,缺少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悟、自己去解決問題的膽略。為了應試,生字教學面面俱到字字講;閱讀教學講講問問滿堂灌;語言訓練扶多放少機械做;作文指導更是統一命題,統一材料,統一布局,甚至背“范文”代練筆。而學生缺的是探究問題的習慣和品質。他們說話給控制,思維受限制,個性被埋沒,至于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更是鑼鼓聲密影稀疏,較多的是紙上談兵而已。
讀《小馬過河》故事,看今朝教學現實,令人深思。為了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們四年級語文教研組以“新課程背景下的嘗試教學探究”為子課題,以如何“讓小馬試著自己過河”為研究內容,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上進行了探索。
一個課題,兩點認識
1、課題詮釋。“讓小馬試著自己過河”,這不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其實它就是嘗試教學,確切地說是嘗試教學的延續和發展。然而,這又是一個值得再研究的課題。首先是,課題本身具有不朽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從人的認識規律上講,它體現了一個道理:人們的認識從實踐開始,即必須由認識者本人親自去進行,別人不能代替。嘗試教學,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嘗”,自己去“試”,意在通過反復“嘗”,反復“試”,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到位,學在點子上;也使所學知識在學生腦子里留下較深的痕跡。古人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小學語文教學法專家李伯棠對此曾精辟地分析說,這兩句名言的 “潛臺詞”是“知不足,然后學;知困,然后教”。嘗試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知不足”、同樣,讓教者知其“困”,“然后能救其失也”。另外,從學生年齡特征考慮,“讓小馬自己試著過河”這一嘗試性教學,符合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孩子們都會感到新奇,他們常常不滿足于從成人口中獲得現成答案,他們喜歡比較自由地去摸一摸,聞一聞,做一做。探索、嘗試,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奮點”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