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馬試著自己過河”――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嘗試教學探究
(4)嘗試“小主編”角色
在當今信息時代,培養學生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結合語文教學內容,鼓勵和指導學生在大量搜集信息的同時編制各類小報。在這時,人人都是“小主編”,學習《白銀仙境的悲哀》,學生編制了《環保小衛士》小報;學習《迷人的樹袋熊》,學生編制了《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小報;學習《搖花船》、《揚州茶館》、《潑水節的懷念》,學主們編制了《中國民風民俗》小報,等等。小報的編制有課前的也有課后的;有補充某一課教學內容的,也有一個單元的知識歸納和整理;有摘抄的文章也有自己的作品,并配有相應的畫面。編制小報、處理信息,需宴廣泛閱讀,需要對課文及其它讀物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需要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受,需要選擇比較合理的表達形式,因此,嘗試“小主編”的過程是進行語言文字綜合訓練的過程,也是培養創造意識的過程。
(5)嘗試“小作者”角色
葉圣陶先生普經再三強調:“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他認為;掌握教材中的某些知識,了解教材內容,僅僅是語文教學的“起碼標準”,而通過教學,在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然而,作文又是一件使學生頭痛的事。為了解決這一對矛盾,我們不僅注意選擇教材,選擇讀寫結合點,更注意營造游戲氛圍,讓學生在“大作者”風范感染下,嘗試“小作者”角色。教學《奇妙的橘子皮》時,讓學生細讀描寫橘子皮的奇妙之處,然后讓學生說說在自己生活中的奇妙發現。最后在學生說的基礎上,學著書上的寫法,寫一篇《我的探索》。教學《迷人的樹袋熊》,讓學生讀懂課文寫法上的不同,一是作者的敘述,一是樹袋熊的自述,學懂后,讓學生也試著一自述的方法寫一篇《我的自述》。這樣學生既學懂了課文,又自己學會了寫作。教學《趙州橋》,讓學生讀懂讀好在記敘趙州橋的建造特點的時候運用了先總起,后分述的方法介紹的,也試著讓學生選擇一個熟悉的物件,用先總起,后分述的方法敘述具體。
學習課文“例子”,嘗試“小作者”角色,用自己掌握的語言文字將自己熟悉的事物進行表述,這是模仿習作。它既符合小學生愛模仿的天性,也滿足了學生的發表欲。同時,由于有范文作例,難度降低,成功機會增大,學生從自己寫作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信心,習作的心理障礙也就減少了不少。
3、擴大教學空間,學生學習寬泛有了后勁
當今之日,從素質教育的高度看,學習語文的時空不再局限于40分鐘的課堂教學,教學內容自然也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開闊學習時空,拓寬學生視野,創設語言實踐活動,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我們在本課題研究中,不僅重視課前“嘗試”,讓學生“帶著教材走進課堂”,而且比較重視讓學生“帶著教材走出教室,走上社會”,意在讓“小馬”們在課后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繼續嘗試“過河”。
21世紀的世界將是一個巨大的信息交流場,信息社會的最大特征在于信息高速流通和大量積累。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個體所擁有的知識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也將決定著他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事實告訴我們,只有擁有一定知識信息,具備一定的信息處理能力的人,才懂得自身潛力開發的意義和可能,才能學會有效地開發自身潛力,才能適應這個信息社會。這無疑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注意創設機會讓學生嘗試“信息員”工作,以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