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要到位,“主導”須有方————《大禹治水》教學案例剖析
反思三:“因學施導”,關注課堂上學生的現實生成,及時調控。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備課時理想的假構與課堂中現實的反饋并不一致,那么我們的教學該如何作出反應與調整?是按照預設的教學流程推進?還是適應學生的現有現實生成,對教材內容作出重新調整?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大禹治水》的教學中,教師遇到了兩個“意外”。面對學生突然提出的疑問,教師選擇了放開。學生的各抒已見,打破了以往語文課堂教學中只允許有一種聲音,只能有一個答案的局面,使課堂充滿生機。遺憾的是,當學生爭論不休時,教師沒能及時收攏。新型的課堂,要求教師必須有“放得開,收得攏”的課堂調控能力。放得開,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獨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得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悟、自得,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不必擔心學生有不同的意見,而應放手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重點、難點、學生的疑點加以點撥、引導。使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不會學到會學。在上述案例中,教師若是在學生充分討論“大禹真的13年都沒有回過家嗎?”這一問題之后,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去課外尋找有關這一研究問題的各類信息資料,對于有條件的學生,還應鼓勵他們到網上去查找相關信息,如此一來,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了。作為執教者,不應忽視運用“點撥”這一輸出信息的重要作用。因為,學生在探究中,教師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師并不顯眼的一點一撥之間,往往有驅動全局的功能。“點”者,使之進而有方向也;“撥”者,使之正而有方法也。當學生研究、爭論的思維指向偏移目標,發生歪斜時,教師就要撥一撥,使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自學之道重上正軌。
總之,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主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如果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就是放棄了教育者的責任,同樣也是教育的一種失敗。只有穩固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才能為學生自主性的發揮提供施展的平臺。所以,學生“主體”要到位,教師“主導”須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