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丹頂鶴》教案及教后記
明象才能入境,
入境便可悟情。
強化重點詞語理解。 指導學生體會“引吭高歌”,說說想高歌什么,展翅飛翔到哪兒。想象和神仙一起飛翔的情景。 朗讀、表演
說一說自己想歌唱什么,想飛到哪兒,看圖理解丹頂鶴的姿態美,想象情景。 激勵學生朗讀與表演,培養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體會能力,讓文中所描繪的圖象,逐步明晰。 引讀2、3段,指導背一背喜愛的語句 嘗試背一背,在師引導下讀2、3段 整體感受丹頂鶴的外表與姿態美。注重積累,把讀、背、說作為生練習的基本點。 最后一段用表演來幫助理解,師指導生看圖說說圖上的丹頂鶴在干什么? 生看圖,自由說,如果自己是丹頂鶴會說些什么?在頭腦中建立美麗的丹頂鶴形象。 指導學生感悟語言,進入角色,體會情感,想象場景,帶入情境,感受丹項鶴自由、安逸、舒適的生活。 整體讀文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全文。 從讀通階段的整體到讀懂階段的部分回到整體,將各個部分聯系起來,融合貫通,進一步“入境悟情”,感悟會之于心,誦讀出之于口,心口相應,增強閱讀效果。 說活動要求 智力搶答游戲 調節課堂氣氛,拓展課外知識,以兒童喜歡的方式教育兒童 教生字,范寫,指導、點評 學生識字,自由說如何記憶字形,寫的美觀,練習描紅,共同評議。 培養學生識字能力,觀察與辨析能力,給人美的感受。
執教《美麗的丹頂鶴》得與失
“新、實、簡、美”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的四大特色。《美麗的丹頂鶴》是一篇描寫丹頂鶴的文質兼美的課文,全文充滿了迷人的形象美、意蘊美。面對一篇優美的教材,如何吃透它,讓“教”材變為“學”材,從單純地研究如何“教”轉到如何教會學生“學”上來,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實現語文教學的素質化。我要求自己先把課文讀通,讀透,讀好,真正讀出味來。凡須引導學生深入感悟的,自己先要感得深悟得透。同時注意教材的聯系,怎么將“教”材開發成“學”材,憑借學材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實實在在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重視文本語言的內化、吸收。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著力于打好學生的語文基礎,幫助他們獲得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興趣、愿望和能力。可是由于自己在備教材這一環節上沒有過好教材關,對教材本身的感悟,把握都有偏頗的地方。對學生學情的了解不是很準確,對課文中的人文思想,教學內容理解不到位,導致在傳達與灌輸時也做的不到位,還沒能夠跳出文本,將科學與人文緊密地結合起來,并且抽象,提煉到一個更高的程度。自身對教材的研讀缺乏功力,較粗化地處理了教材,較少地考慮了教材傳達的信息,今后對教材的把握要從一元化到多元化,從各個方面去審視教材,落實蘇教版小語教材“起點低、要求嚴、訓練實”的教學要求。教師要立足于教材,充分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維,認認真真地讀書,實實在在地操作,才能體現從教材出發,走向兒童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