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案例
生質疑一:老師,課文最后寫“您聽,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我覺得蟈蟈的叫聲應該是“啯啯,啯啯,啯啯……”怎么用了“咯咯”?
生1:蟈蟈的叫聲是可以用“啯啯”,但我覺得也可以用“咯咯”,聲音只要寫得有點像就可以了。
生2:我看到課外書里,描寫人的笑聲,有時用“哈哈”,有時用“嘻嘻”,我也覺得像就可以了。
師:能聯系課外書學習,這樣的本領真厲害。
生3:聽蟈蟈的叫聲,也許每個人聽到的會有一點點不一樣,也許有的人聽到的是“咯咯”,有的人聽到的是“啯啯”。
生4:所以,同一中種聲音,可以用不同的聲音詞寫出來。
師:你說的“用聲音詞把聲音寫出來”,這種方法叫“擬聲”,以后我們要專門學習。(說明:第七冊《習作4》就是學習使用擬聲詞)。課文中用了“咯咯,咯咯,咯咯……”讓我們好似見到了蟈蟈扯著嗓子大叫的歡樂樣子。
質疑生:我認為這里的“咯咯”還應該是寫我的笑聲和盲婆婆的笑聲!
師(驚訝):那么,你認為“我”笑什么?“盲婆婆”笑什么?
質疑生:我認為盲婆婆笑是因為,“我”送給了她一只蟈蟈,蟈蟈每天給她帶來快樂。“我”笑是因為盲婆婆高興得笑了。
師(驚嘆):你不光有提問的勇氣,更有發現的眼睛。實在了不起!
生5、生6、生7……:盲婆婆的笑,是因為想起了往日難忘的快樂;是因為身邊有一個這樣關心自己的孩子;是因為覺得生活很幸福……我笑,是因為我幫助了盲婆婆;我想“我”笑一定是得到了盲婆婆的夸獎;是因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生質疑二:我也想問: “歌聲會領您走進山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盲婆婆她怎么能看見呢?
生1:這里不是真的看見,是寫盲婆婆聽見蟈蟈的叫聲后,她仿佛看見。
生2:不是眼睛看見,是她的腦子中想象到。
生3:也許盲婆婆年輕的時候眼睛是好的,年老了才瞎掉的,蟈蟈的叫聲讓她回憶起年輕時候,想到了曠野美麗的景色。
生4:這就叫詩,詩就是這樣……?
師:對,詩就是這樣充滿了大膽的、美好的想象,這就叫詩意。你是想這樣說吧?
生4:(點頭)
師:下面一句“歌聲會把您帶回童年”還需要老師解釋嗎?
生:(搖頭)
【反思】:
案例中第一個質疑的學生,其實她用質疑的方式挑戰了老師的“標準答案”。在我們的課堂上,經?吹嚼蠋煿室鉃閷W生“下套”,虛設一些明知故問的“假問題”,沒想到這個孩子心中明明有自己個性化的精彩解讀,卻為我們設置了一個美麗的圈套。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帶出了孩子們后續更多的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更讓“擬聲詞”、“詩意”這兩個文學專業化的知識點自然地生成了,特別是這種勇敢質疑的精神立竿見影地奏效了,帶來了第二個學生勇敢的質疑。
竊喜自己的這次“讓學”,因而沒有輕易地中套。感謝這個美麗的圈套!我愛這樣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