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兒童敘事詩,詩歌很優美,學生讀起來也是瑯瑯上口,喜歡誦讀。因此,導入課題后,我便問學生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想知道的,想問的,通過讓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質疑,有的孩子就提出了“為什么要送蟈蟈給盲婆婆?”的問題,接著便引導孩子朗讀課文,這樣孩子讀課文也就有目的了。等孩子們將課文讀熟了,我啟發學生,你知道盲婆婆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嗎?你知道她在生活上有什么不便嗎?我出示句式:鄰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
看不到﹕
看不到﹕
她感到﹕
學生通過想象,各抒己見,都能想象盲婆婆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于是,便乘熱打鐵,那你們知道為什么要送給盲婆婆蟈蟈了嗎?生說,小朋友怕盲婆婆寂寞,送蟈蟈給婆婆作伴,不再讓她孤獨。而學生的回答正好和前面句式練習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孩子也從中體會到了小朋友對盲婆婆的關心,正如我問小朋友,這個課的收獲是什么?有個孩子就回答說: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是呀,不用老師多說,在對比中,在孩子的想象中,在誦讀中,學生們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體會到了文中的小朋友尊敬殘疾老人的美好心靈。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今天對語文組的老師開設了一節二年級語文公開課,課題是《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整節課,我以捉蟈蟈、送蟈蟈、陪婆婆,這樣一條主線展開,讓孩子知道幫助別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課堂上,為了讓孩子親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設計了其中一個游戲環節:就是把老師手中的語文書送到聽課老師的手中。課前我也考慮了這個游戲可能有點亂,五十多個孩子,一定會爭著到我手中搶書,那現場一旦失控了怎么辦?可又一想,他們不都扮演盲人嗎,不可能快速地來到我身邊的,更不可能出現擁擠現象的,就在我的自信之中,課堂進行到這一程序還是出現了“暴亂”,這些孩子分明沒有按照游戲規則,眼睛都偷偷地瞇著一條縫迅速向前沖來。一度失控的局面,讓我慌了神,但我還是迅速鎮定了自己,用手勢加語言讓孩子們立刻回到座位并安靜了下來。這個時候,我的語文書已停留在榮帥小朋友的手中,我讓全班小朋友看著他把游戲繼續下去,只見榮帥緊閉著他的雙眼,兩只小手伸在前方不停地摸索著,階梯教室的臺階讓他走走停停,膽戰心驚地前進一級又后退一級的,孩子們笑得前仰后伏------此情此景,我立刻下達了新的指令:榮帥,睜開你的雙眼,把自己手中的書送給王老師吧。孩子飛一樣向著小玉老師跑去!游戲結束后,我請孩子們說說剛才自己的感受,榮帥等不及我請他就大聲地說:我想要一雙攙扶著我的雙手!吳錚說:我想要一只眼睛!我笑著問:一只眼睛就夠了,是嗎?他連忙難為情地解釋,不是的,我想要一雙眼睛!趙純說:老師,我想要一根拐杖!王雨萌說:我需要別人的幫助!------孩子們說著說著,再也沒有了笑聲,他們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們的需要,這就是我想要的課堂效果,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當孩子們偶遇盲人時,不會嘲諷只有愛心的付出了。
板書設計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設計的板書是用一組動詞串聯,然后以愛心為圖示形式一個整體,意在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充滿愛。可由于自己的緊張,板書時竟忘寫一個“捉”,以至于我的愛心圖標不能公示于眾!有句話說的好:課堂教學總是有缺憾的教學。通過今天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設計好的教學流程,往往還需要考慮一些意外的課堂生成,否則會成為課堂敗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