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青蛙看海》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一篇發人深思的童話故事。故事敘述了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導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跳,最后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事。說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課文言近旨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耐人尋味。文中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進行描寫,形象鮮明生動。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再現了課文內容,有利于學生觀察想象。本課我計劃用三課時完成,我今天要講的是第二課時。
2、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和方法:(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
(2)能根據課文內容,結合課文插圖,展開合理的想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就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3、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
4、教學難點:(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
(2)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這個道理。
二、說學情
1、有利因素: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他們思維處于表象思維階段,活潑好動、求知欲強、想象豐富、易進入情境,通過一年來的學習和訓練,已經掌握了一些閱讀方法和技能,形成了初步較好的學習習慣。
2、不利因素:小學二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自控能力不強,加上“上課”觀念還沒有形成。他們基本是憑著興趣上課的。因此,可能會給本節課帶來一些困難。
三、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低年級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愛閱讀、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圍繞這一理念,教學中我以生為本,結合學生生理、心理、形象思維等特點,采用創設情境、朗讀感悟、動作表演、想象體驗等方法為主,采用評價法為輔。
四、說學法
教法與學法相輔相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眼看、耳聽、口讀、腦想、身演一體化的語文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他們有機會動腦想、動口評、動身演,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
五、說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新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所以,在開課伊始,讓學生先復習生詞及課文第一自然段為新課作鋪墊,使教學內容前后銜接,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二)、精讀課文,加深感悟(學習2-3自然段)
在教學第2、3自然段時,我采用簡筆畫、青蛙圖片、多媒體課件相結合的方法,再現課文情境,給學生強烈的真實感,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出青蛙和蒼鷹的對話指導學生在朗讀、評價、感悟中批文入境。體會青蛙登山的艱難和此刻青蛙失望的心情,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這個環節我在指導學生朗讀青蛙的話時,主要采用了評價修正法,及時有效恰當的評價能起到激勵和提高的作用,通過評價來鼓舞學生的朗讀熱情,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角色遷移、加深體驗(學習4—10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