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學實錄(片段及點評)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課文的生字,寫好七個生字。理解“堵塞、叮囑、僅僅、欣欣想榮、敬仰”等詞語的意思。
2、讀課文,讓學生了解大禹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名為民造福的英雄。
3、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
4、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感受大禹治水的艱辛以及付出的努力。
教學重點:抓住文中關鍵詞句,數量詞的運用,借助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畫面,讓學生充分動口、動腦,展開豐富想象,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啟迪,情感上的升華。
教學難點:感受大禹治水的艱辛。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設計說明]
本單元以“奉獻”為主題,安排了三篇主體課文,《大禹治水》是第一篇。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故事意在讓學生了解大禹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名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高尚的的奉獻精神。
由于生活在當今社會的獨生子女多數生活條件優越,受到家長的寵愛,較缺乏“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對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不顧個人生活幸福,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情懷,多數學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能促進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根據中年級學生善于形象思維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朗讀指導法和情境教學法,在讀中設境,在境中激情,在情中悟理,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加深對作品內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語句樸實,卻蘊含豐富。課文的思想蘊含在語言文字中,學生不易準確把握。倘若僅靠教師講讀,必然枯燥無味,難以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孩子在讀中充分調動聯想、想象等心理功能,就能更好地達到感悟語言、培養語感、積累語匯的目的。
如,課文第四小節中的“才”“僅僅”“就”“卻”等詞語的運用,進一步突出了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如果只是讓學生查查字典,理解這幾個詞語的意思,顯然學生的感受是不深刻的。我采用了比較朗讀的方法,以讀促講。讓學生在反復的讀中逐步領會,在感悟發現的互動活動中,提高感悟語言深層含義的能力,并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感化。
此外,我還根據教材多次有意識地創設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動情,積極地閱讀。
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沒有進行過多的描述,這是一個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點。在此,我設計了一個老師講故事,而后學生續講故事的教學環節。典型場景的渲染,關鍵老師的引導,能巧妙地撥動學生的情弦,使學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進文本,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從而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講述故事中內化語言,發展思維,升華了對人物的崇敬之情,達到入境、動情、達理。
《大禹治水》是一篇人文性較強的課文。怎樣在教學中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整合,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以及人格的熏陶,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