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芽兒》第二課時說課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緒
猜謎語,引出課題,出示實物,解題。
1.釋題。
2.初讀課文,粗知課文大意。
3.講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老師讀、問,學生聽、劃、想、答,共同活動,理清層次,概括段意。畫出筍芽兒喜歡溫暖,害怕寒冷,在地下沉睡,直到雷聲隆隆才生長發(fā)芽的簡筆畫。
4.總結(jié)這一節(jié)的學習方法。(科學的指導學生看書,歸納、整理本節(jié)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和重點,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從模仿學習過渡到有意學習,這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
(二)質(zhì)疑解難
質(zhì)疑開始,學生自解疑難。激發(fā)學生用上節(jié)教師教給的方法進行學習解答疑難,每一題給予評分,每組搶答時由組長指定本組同學答題。促使每個學生都以高昂的情緒參與學習活動。
第二部分質(zhì)疑如下幾方面問題:
1.誰呼喚筍芽兒?雷公公是怎樣呼喚筍芽兒的?筍芽兒聽了是怎樣表現(xiàn)的?
2.這時竹媽媽是怎樣做、怎樣說的?
3.筍鉆出地面需要哪些條件?
4.默讀課文并把有關板書補充完整。
5.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想想這一部分要講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6.通過課文的學習,你明白什么道理,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7.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全文。
教法與教學手段
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課文內(nèi)容,在教學中采用電教手段,綜合使用電教媒體,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觀看錄像,導入新課。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觀看錄像,欣賞細雨蒙蒙,春雷轟轟,桃紅柳綠,鶯歌燕舞,萬物復蘇的春景,同時也觀察筍芽兒從黑糊糊的地下破土而出,脫掉層層筍殼,最后長成修長挺直、蒼翠的青竹的過程。同時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使學生沉浸于歡樂的春天的景象中,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受到美的教育。
(二)聽課文配樂朗讀錄音,初步領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感情和心理變化過程。講課前讓學生聽課文配樂朗讀錄音,讓學生熟悉課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課文朗讀聲中對課文出現(xiàn)的各種人物(春雨姑姑、筍芽兒、竹媽媽、雷公公、小草弟弟)在情感上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為理解課文,體會“人物”感情打下基礎。
(三)看投影片,了解筍芽兒的生長過程。投影片再現(xiàn)筍芽兒,再現(xiàn)筍芽兒破土而出的生動景象。這景象分別用四張投影片再現(xiàn),沉睡在黑糊糊的土里→再也沉不住氣了→一個勁往上鉆→終于鉆出了地面。
課堂練習和作業(yè)布置設計
(一)選擇詞語填空。
請求央求要求
1.奶奶()我每天按時回家。
2.小明()媽媽讓她出去參加集體活動。
3.在我們在再三()下,老師終于同意我們的這次計劃。
(二)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
1.筍芽兒的生長過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她的生長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幫助。
2.筍芽兒由“瑟縮著身子”到“____”可看出筍芽兒____的精神。
(三)造旬。
……央求……
(四)感情朗讀課文(或分角色朗讀課文)。
緊扣教學目的,課堂練習和作業(yè)布置的設計也從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思想教育進行檢測,第一題和第三題針對目標(2)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檢測,以“要求、請求、央求”三個詞作為詞語的訓練點,讓學生通過比較,學會運用這三個詞。其中第一題又為第三題打下基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教學目標(2)的后半部分。第二題針對目標(1)進行思想教育和語文知識的訓練。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一道題,來了解課文的大意,并從中受到“在成長的道路上,只有經(jīng)風雨,見世面,不甘落后,奮發(fā)向上,才能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材”的教育。第四題針對目標(4)所定的檢測題,檢測學生通過學習理解之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