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和烏鴉教學案例
《狐貍和烏鴉》選自上海二期課改小學語文新教材一年級第二學期的第四單元。在上海二期課改《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加強課程的整合,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案例內容
(一)、教學片段:
學習課文,明白道理
1.自己讀讀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并找出寫狐貍和烏鴉的句子。
2.師生接龍讀讀這兩節
3.指名把寫“狐貍”的話讀給大家聽,把烏鴉的話讀給大家聽。
(說明:這一教學環節中,只要求學生把句子找出來,讀正確,這樣的讀是為更好的感情朗讀作好鋪墊,打好基礎)
4.多媒體出示相關句子,讓學生練習根據提示語讀出語氣來,大面積練習讀,適時評讀,比賽讀:
狐貍眼珠骨碌一轉,笑著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烏鴉瞥了狐貍一眼,不作聲。
狐貍又說:“親愛的烏鴉,您的孩子好嗎?”烏鴉看了了狐貍一眼,還是不作聲。
狐貍又說:“親愛的烏鴉,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來,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誰都愛聽您唱歌。您唱幾句吧!”烏鴉聽了狐貍的話,得意極了,就唱起歌來。
5.自由讀句子:評評這是怎樣的狐貍,你從哪里感受到的?怎樣的烏鴉,你又從哪里感受到的?
6.聯系文章的前后內容想像說話:
烏鴉瞥了狐貍一眼,不作聲。他心想——————
烏鴉看了了狐貍一眼,還是不作聲。他有些動心,但心想——
烏鴉聽了狐貍的話,得意極了,心想————
7.你有什么話對烏鴉說?
8.出示句子,讀一讀:
烏鴉愛聽奉承話,結果上了狐貍的當
(二)教學反思:
我在本課的設計上,以讀為本,體現其實效性。有目的讀,有層次地讀,每次讀都要有收獲,如此循序漸進,螺旋似地上升。
本環節,我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以狐貍說的三次話為線索,抓住狐貍和烏鴉的神態、語言、動作的詞,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以及想像說話,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悟出喜歡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
在朗讀狐貍的三次奉承話時,我利用媒體進行醒目顯示:先由學生自讀,讀通句子,掃清閱讀的障礙;再讓學生知道狐貍是先裝成很有禮貌的樣子,向烏鴉問候,“眼珠骨碌一轉”,“笑著說”;繼而親熱的問候它的孩子,最后吹捧它的羽毛漂亮、嗓子動聽;并竭力慫恿它“唱幾句”。找到相關的句子讀一讀。最后讓學生感悟狐貍的狡猾和烏鴉的弱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比賽讀、全班齊讀)去感悟文中的含義所在。再讓學生跟著媒體畫面試著復述課文,最后進行演一演。通過朗讀、想象、體會、感悟,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到寓意。
2、讀中理解,讀后表達。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的有效過程。本課寓言的含義,如果沒有很好的讀為基礎,容易引起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因而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環節時讓“讀”統領全文。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能對文本含義有適當的感悟,并能夠比較正確地、生動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