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上天的螞蟻》
不太喜歡《上天的螞蟻》這一課,覺得螞蟻如愚公一般,光有一股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不衡量自己的實力距離那目標有多遙遠。一句話——不喜歡螞蟻的思維方式。
教還是得教。備課時,我挖掘出教參所沒有說到的,我發現課文的對話有特色,決定以此為契機,教給孩子們作文中人物對話常用的四種形式:
1.提示語在前,說的話在后,提示語后面用冒號。如:巨人搖搖頭,說:“好高喲,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2.說的話在前,提示語在后,提示語后面用句號。如:我能爬到天上去!”一個充滿自信的聲音傳來。
3.提示語在中間,說的話在前后,提示語后面用逗號。如:“這是一棵通天樹。”白胡子爺爺告訴一個身材魁偉的巨人,“從樹干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4.只出現人物對話不出現提示語,人物說的話分行排列。我告訴學生這要在該對話前后語言環境很容易讓讀者分辨說話人是誰的情況時使用。如文中的:
“‘你在哪兒?’
‘您往地上瞧,我是一只螞蟻。’”
班上的葉沁妍是個馬小跳迷,馬小跳系列書看多了,此類人物對話形式也用活了。課堂上,我趁機借來她的作文本,把她習作中的幾個精彩的對話片段投到屏幕上,如:
例1:摘自《想餓肚子的趙謙》
……
然而不久,趙謙怒氣沖沖地說:“我不吃了!”
我說:“趙謙你不吃午飯,下午會餓肚子的!”
趙謙大叫:“我是正班長,你一個副組長,敢管我嗎?”
“不……不敢。”
“我不吃就不吃。”
“那你就別吃了。”我說。
……
例2:摘自《有趣的書》
……
“開飯了!”媽媽叫道。
“丁丁呢?干什么去了?”爸爸問道。
“你去叫丁丁來吃飯吧!”媽媽對爸爸努努嘴說。
爸爸打開丁丁房間的門叫:“丁丁你趴在地上干什么?快出來吃飯吧!”
“我在看《一千零一夜》呢!”丁丁回答道。
“快出來吃飯吧!”
“不嘛!讓我再看一會兒。”
“再不出來……”爸爸口氣硬了下來,丁丁只好無可奈何地出來了。
……
課后,我要求同學們周末的自由作文中人物的對話就要用上不同的形式。我相信有了課文的例子,有了身邊同學的好榜樣,下周一,我收到作文將會有別樣的風采。
看來,短短的一節課,如何做到把精力用在刀刃上,設法提供學生語文應用實踐的時空條件,該是教師備課時所要用心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