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
《狐貍和烏鴉》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只狡猾的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課文第四至第八段講狐貍騙取肉的經過是重點,理解狡猾的狐貍為得到烏鴉叼著的肉,接連施計是課文的難點。抓住描寫狐貍和烏鴉的神態、語言、動作的詞,加深對語言文字內涵的理解,從而領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點、難點的關鍵。
我在處理狐貍與烏鴉的對話之前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狐貍想了想,它在想什么?”學生們紛紛說狐貍在想怎樣得到這片肉。我接著又問“狐貍有沒有想出來用什么方法來得到這片肉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用騙的方法”。我緊接著又問為什么要騙,而不是“搶”?學生們立即說出:“烏鴉在樹上會飛,狐貍在樹下不會爬樹。”接下來我把學生引入課文的精彩段落:“快看看狐貍是怎樣一步步把烏鴉嘴里的肉騙到手的?”第一步“熱情”問好,狐貍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狐貍想了想,就笑著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是狐貍裝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笑著”、“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貍想了想,就對烏鴉說:‘你好,烏鴉’。”將這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么?”通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貍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第二步關心孩子,第二次說:“親愛的烏鴉,您的孩子好嗎?”狐貍知道烏鴉很愛自己的孩子,想以孩子為題引逗烏鴉與自己說話;第三步投其所好,大肆奉承,第三次說:“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事實上烏鴉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這是奉承話。學生帶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這些話,不由自主地進入了角色,把課堂氣氛推上了高潮。 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認識到狐貍所說的話都是為了騙取烏鴉嘴里的肉。只有讓烏鴉張嘴肉才會掉下來。
課文的結尾直截了當地寫狐貍叼起肉回到了洞里,這實際就是留給教者和學者的一個自由馳騁的天地,根據文章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上就要進行巧妙引導,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
課文講完后,我讓學生想一想:如果你是烏鴉你怎樣做,肉就不會被狐貍騙走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有的說:我會把肉先給孩子,然后再唱歌。有的說:把肉用腳踩著。有的說……學生們在自由暢想的同時更加感悟到愛聽奉承話是多么的容易上當受騙。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
《狐貍和烏鴉》一課教學設計,根據設計理念進行實踐,教師盡可能地充當引領者,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自我感覺這一課的亮點主要是:
1、導入時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學生明確故事的主要角色。這樣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故事內容的欲望,使他們想要學。
2、課中利用課文空白處,通過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想象,擴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提倡個性化閱讀,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好的方式進行閱讀(如:邊讀邊做記號、邊讀邊演)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同一閱讀內容,不同的學生會運用不同的方式去閱讀,有的學生喜歡獨立思考,而有的學生喜歡與他人合作,一邊讀書,一邊討論。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