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你啊(精選3篇)
原來是你啊 篇1
課文《原來是你啊》是篇很有情趣的文章,文中有三個小學生,名字分別是“陳紅”“成洪”“程虹”由于售票員阿姨普通話不標準及名字的同音而產生的故事。
在教學中如何來分清這三個人物呢?
1、從讀音著手。讓學生一定要分清三個人物,特別是“陳”“成”“程”,前者為前鼻音,后者為后鼻音。
2、將這三個人物板書于黑板上,讓學生邊讀邊想:叔叔為什么要找他?他們各做了些什么呢?
板書如下:
陳紅 成洪 程虹
拾到20元錢,還給了失主…………
弄錯了 好孩子 小雷鋒
訓練點:
1、你現在就是校長,你在和叔叔介紹成洪這個孩子的時候,還會說什么?(成洪所做的好事,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他是個好孩子。)
2、程虹是個小雷鋒,她做了哪些好事,你能說說嗎?
3、正確運用標點符號。
a 叔叔說:“是你撿到了手表,謝謝你!”
b“叔叔,你弄錯了,我沒有撿到過手表呀!”成洪搖搖頭說。
c“沒有。”小寶說,“我把傘借給路遠的同學了。”
d“成洪?有啊!你找他?”
反思:
一篇文章,只設一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充分體現了“以簡馭繁”的優勢,保證騰出較大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思考、討論練習,教師也有精力去關注課堂學情、關注生命活動,并從中相機誘導,落實訓練要求。
原來是你啊 篇2
教學目標 :
1.懂得好孩子拾到東西應該交公。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3.能體會練習中帶點詞語的意思.學會把句子寫具體,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教學目標 第2、3條。
難點: 教學目標 第4條。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講讀第1、2、3自然段,搞清叔叔要找“陳紅”的原因,自學生字。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二、布置自學
1、大家自由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中講到幾個學生名字?這個你究竟是誰?
2、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交流自學
四、講度課文1、2、3、自然段。
1、 輕聲自由讀課文123自然段,想一想:這位匆匆走進校長室的叔叔為什么要找陳紅?
2、討論、說說。
(1)、用“因為……所以”說句式。
(2)、文中的當面,你能換個詞意思不變說說嗎?
(3)、叔叔找的是“陳紅”校長怎么會認為找這個“成洪”呢?
(4)、朗讀訓練
五、復習鞏固生字詞語
六、課堂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課文第4-7自然段,繼續學習3個生字詞。
一、復習檢查。
二、講讀課文第4、5自然段。
1、自由輕聲讀,邊讀邊想:校長認為找這個“成洪”的,你還從哪句話中看出來?“失主”是什么人?
2、想一想,句子的后面為什么用省略號?想象一下校長還會說些什么呢?
3、撿手表這件好事是不是成洪做的呢?大家一起讀讀成洪說的話。
4、朗讀指導。
三、講讀6-7自然段。
1、校長陪著叔叔去找成洪,可成洪說自己沒撿到過手表。這使叔叔很奇怪,他會想些什么呢?
2、校長為什么會想到二(3)班的程虹呢?
3、討論交流(1“成洪”“程虹”姓名同音;2程虹是個小雷鋒,經常做好事,校長自然馬上想到了他。)
4、為什么說程虹是小雷鋒?你從哪些語氣看出?
5、指導朗讀。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復習鞏固生字詞
六、課堂作業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二、指導“讀句子,用帶點的詞語寫一句話”(課后第3題)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總結
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指導寫幾句話,夸夸班上的小雷鋒
六、課外延伸
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筆夸了我們班的小雷鋒。請個小組長推薦自己組夸得好的同學,我們出一期班級專題墻報《我們班上的小雷鋒》。
板書設計 :
18
陳紅 成洪 程虹
拾到錢 撿到手表
還給失主 交給售票員
小雷鋒
原來是你啊 篇3
作者:藍鵠
課文《原來是你啊》是篇很有情趣的文章,文中有三個小學生,名字分別是“陳紅”“成洪”“程虹”由于售票員阿姨普通話不標準及名字的同音而產生的故事。
在教學中如何來分清這三個人物呢?
1、從讀音著手。讓學生一定要分清三個人物,特別是“陳”“成”“程”,前者為前鼻音,后者為后鼻音。
2、將這三個人物板書于黑板上,讓學生邊讀邊想:叔叔為什么要找他?他們各做了些什么呢?
板書如下:
陳紅 成洪 程虹
拾到20元錢,還給了失主…………
弄錯了 好孩子 小雷鋒
訓練點:
1、你現在就是校長,你在和叔叔介紹成洪這個孩子的時候,還會說什么?(成洪所做的好事,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他是個好孩子。)
2、程虹是個小雷鋒,她做了哪些好事,你能說說嗎?
3、正確運用標點符號。
A 叔叔說:“是你撿到了手表,謝謝你!”
B“叔叔,你弄錯了,我沒有撿到過手表呀!”成洪搖搖頭說。
C“沒有。”小寶說,“我把傘借給路遠的同學了。”
D“成洪?有啊!你找他?”
反思:
一篇文章,只設一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充分體現了“以簡馭繁”的優勢,保證騰出較大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思考、討論練習,教師也有精力去關注課堂學情、關注生命活動,并從中相機誘導,落實訓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