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教學反思(精選7篇)
《我想》教學反思 篇1
我想教學反思
《我想》是一首充滿了純真幻想的兒童詩,語言純凈優美富于韻律美,詩中的“我”熱愛春天,熱愛自然,對生機勃勃的春天充滿了熱切的向往。
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我通過導語的精心設計力求與文本、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表達出來。我在備課時想了很多,但感覺總是不滿意。這是,我想起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過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我想“簡單”就是語文教學特別是低年級語文教之教學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學這節課我也是本著這樣的原則整堂課我“簡單教”甚至“不教”,只一個字,就是“讀”。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解詞,在讀中品意,在讀中悟情,一切的教學任務均在讀中完成。課堂上我運用多種讀書方式,或范讀,或指名讀,或齊讀,或男女生賽讀。每一次讀書前都有明確的目的,讀書后都有及時的反饋,使學生既讀懂了課文,更培養了讀書能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我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選擇,一方面激發了學生表現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使閱讀成為一種享受,使課堂成為他們自我表現的舞臺。另一方面各種不同方式在課堂上出現,也使學生不僅在閱讀中學到了知識,更得到了美的享受:聆聽優美的歌曲、品味飽含激qing地朗讀……在這種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孩子們的思維和想象被激活了。
雖然一堂課下來感覺自己能較順利的完成教學,但還有一些遺憾之處,沒能將課前的設計意圖很好的展現出來,課堂上時間掌握的不太好,有點兒前松后緊,在“美讀”環節由于時間關系指導學生朗讀的不到位,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太單一,不能很好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朗讀及時跟上激勵性評價語,對學生進行鼓勵。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揚長補短不斷改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及教學能力。
《我想》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充滿了純真幻想的兒童詩,語言純凈優美,富于韻律美。全詩以:“我想”為主線,以獨特的視角,親切的語言展現了春天的美好,道出孩子們置身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個純真的精神世界與想象世界……字里行間充滿了童心、童趣。詩中的“我”熱愛春天,熱愛自然,對生機勃勃的春天充滿了熱切的向往。于是“我”的愿望在春天萌發了:身體的一部分與自然景物相接,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妙,最后自己融進春天的大地……詩歌教學最好的方法是朗讀。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朗讀是尤為重要的。
首先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通過導語的精心設計,力求與文本、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
其次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想像、評讀、賽讀、對讀等),使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結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知世界、感受生活,發掘心靈中的真、善、美,并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深入進去感悟詩歌的美、生活的美。在這個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們,我們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我與他們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讓自己的情感進一步被激活、被凈化、被升華。
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及表現能力的不同,同樣的一段文字反應在不同的孩子頭腦中,可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可能是一首短詩;可能是一段熟悉的生活……這些不同的反應,也帶來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面對優美的文字,有些孩子高聲誦讀,通過讀表達來表達理解;有的孩子拿起畫筆,寥寥幾筆,文與圖巧妙結合,文趣盎然;有的孩子用詩一樣的語言對文章進行再創造,有的孩子默默凝思,在內心深處反復品味……此時,我便趁此機會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我手寫我心”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小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達到聽說讀寫相結合的訓練目的。如我班王潤茁寫的:“我想把水彩筆掛在柳樹枝上,拿一支支水彩筆,畫呀畫—— 畫出五顏六色的圖畫,把我們的祖國裝扮得更加美麗。”再如王文卓寫的:“我想把腳丫連接在大輪船上,伸進清涼的水中,劃呀,劃——劃到遼闊的太平洋上…… 還有好多孩子也都寫出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整個教學過程,各種不同方式在課堂上所呈現:一句句優美的小詩,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聲聲飽含激qing的朗誦……使學生不僅在閱讀中學到了知識,更得到了美的享受……在這種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孩子的思維和想象被激活了,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使閱讀成為一種享受,使課堂成為他們自我表現的舞臺。
《我想》教學反思
對于詩,我是喜愛的!我也一直認為詩,應該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任何一個人讀詩都是個人的!因此每次在上古詩或詩歌之前,不管我讀了多少次,作了多少的功課,我都是顯得那么得底氣不足。我一直很佩服那些上古詩公開課的老師們!不計個人的語文素養,那得有著莫大的自信和勇氣!
《我想》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的小詩歌,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手兒安在桃樹枝上,想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想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想象豐富而又貼近兒童的心靈。我前思后想,決定設計兩個環節:一是讀、感受、想象、說;二是仿寫。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有著什么樣的感受?有的孩子說,我看到了春回大地,溫暖的陽光灑遍了世界上的每個角落,大地一片生機;有的孩子說,我看見柳樹伴著春姑娘的歌聲,搖曳生姿,孩子們坐在柳樹下早讀著;有的孩子說,我看見風箏天空中追逐著“棉花糖”,可總追不上……就這么說著,讀著,我就那么聽著他們的詩一般的表達,看著他們一張張生動的小臉,對我而言這是一場聽覺和視覺的盛宴。
在感受完整首詩時,我就帶他們進入我預設的第二個環節,讓他們學著也嘗試創造自己的詩,按照每一小節的格式和內容,寫一小節或者能寫幾節就寫幾節。最后,還真有不少的佳作:
我想
(賈超)
我想把淚水
落在枯死的樹上。
帶著新的生命,
牽著嫩綠的色彩,
落啊,落——
落出了久違的生機。
我想
(汪帆)
我想把自己
變成奧特曼。
帶著打到怪獸的意念,
帶著守護地球的決心,
變啊,變——
變出世界永遠的和平。
我想
(戴婉)
我想把自己
變成小女巫。
騎著掃把,
帶著魔法,
飛啊,飛——
飛向世界各地。
我想把自己
變成小柳樹。
和著鳥鳴,
牽著微風,
搖呀,搖——
搖出春的舞姿。
我想把自己
變成小鳥。
舞者翅膀,
唱著歌,
唱啊,唱——
唱出春的頌歌。
我想把自己
變成蒲公英。
隨著風,
隨著心
跳啊,跳——
跳出春的韻律。
我想
(李甜甜 )
我想我自己
變成一只白鴿。
帶著和平,
帶著美好,
飛啊,飛——
飛進人們幸福的生活。
我想把我自己
變成萬縷陽光。
散發溫暖,
灑下光明,
灑啊,灑——
灑向每一處黑暗的角落。
我想把我自己
變成一顆桃樹。
長出桃花,
結出果實,
長啊,長——
長出更多的美麗。
讀著孩子們的課堂練筆,我知道這堂課我可以給自己增加不少的信心和勇氣了!
《我想》教學反思 篇2
教學需要反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我想》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我想》教學反思一
一、興趣先導,多元朗讀,讀中感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精心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精心設計承上啟下的導語、小結語,適時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力求與文本、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
其次以讀代講,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自讀,想像、評讀、賽讀、對讀等),使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結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知世界、感受生活,發掘心靈中的真、善、美,并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深入進去感悟詩歌的美、生活的美。在這個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們,我們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我與他們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讓自己的情感進一步被激活、被凈化、被升華。
二、學生為主,多元評價,激勵導向
新課程語文教學評價具有三個鮮明的多元化特點,即評價因素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及評價方式、方法多元化。在朗讀評價過程中,我能沖破應試教育傳統的評價,把評價權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等方式拓展評價的時空。同時又能發揮導評的作用,結合教學實際,運用準確得體(“你真棒,讀出了快樂的感覺。”“第一個飛得很遠,第二個飛還可以拉得再長一些。我們一起試試。”)、生動幽默(“他肯定想起那愉快的事情,所以止不住笑起來了”)、充滿賞識(“別緊張,看清楚先變什么呢?”“看吧,放松心情看仔細就讀對了,而且聲音真動聽。”“我仿佛看到你的小手長出了一串串花苞。瞧,那神奇的桃樹枝正隨著風兒悠蕩呢”)、富有激勵(“我看到了男同學的手兒在風中悠蕩可真美呀!”“雅思的表情特美,布谷鳥都停在那兒了!”)的語言評價學生的朗讀,使課堂氣氛活躍,疊起,在多元評價中有效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同時教給評價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進自己,提高自己。
另外,由于各環節的時間沒有調控好,倒置教學預設任務“仿照前三小節,試著編一編”沒能在本課時完成。如何在40分鐘里高效,順利地完成預定教學任務,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提高。
《我想》教學反思二
《我想》是一首充滿了純真幻想的兒童詩,語言純凈優美,富于韻律美。全詩以:“我想”為主線,以獨特的視角,親切的語言展現了春天的美好,道出孩子們置身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個純真的精神世界與想象世界……字里行間充滿了童心、童趣。詩中的“我”熱愛春天,熱愛自然,對生機勃勃的春天充滿了熱切的向往。于是“我”的愿望在春天萌發了:身體的一部分與自然景物相接,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妙,最后自己融進春天的大地……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覺得主要有兩點做得比較好。
一是誦讀。詩歌教學最好的方法是讀,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初讀、細讀、品讀、背誦這種梯度讀的教學,讓學生在讀中質疑,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來內化文章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情感得以深化升華,潛移默化得體搞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另 一點是練寫,在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科文所描繪的情景有了深刻地認識,背課文中優美的詩句所吸引,產生了自己也想寫的愿望,趁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寫出了自己 所想。例如有的學生寫道:“我想變成小鳥,飛上藍天,看看月亮有多圓,星星有幾顆;我想變朵白云,和太陽握手,與猩猩擁抱……
在這節課中的不足之處就是對學困生的關注不夠,在課堂上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時間太少,今后的教學中應多加注意。
《我想》教學反思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8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小詩。
3.通過朗讀小詩激發學生想像力,發揮學生創造力,去追求美好的向往。
4.續編小詩,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學生分析〗
班級有學生60人,他們都喜歡語文課。課堂上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如在學習《愛什么顏色》一課時,學生喜歡白色,聯想到白衣天使是白色的,美麗的百合花是白色的,老師的粉筆是白色的,家是白色的……學生們都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愿意與小組同學愉快合作。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生生評價的能力。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幫助他們學習、感悟小詩的美,并試著續編小詩。
〖課堂教學實錄〗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播放課件:一只小白兔頭戴草帽在森林里采蘑菇,下雨了,小白兔用草帽當雨傘往家走。
師:草帽還能當什么?
生1:天熱時可以當扇子。
生2:帽子可以裝東西。
生3:可以當降落傘。
生4:可以給小雪人當一頂漂亮的小帽子……
師:你們的想像力可真豐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單元的內容《幻想和想像》中第一篇主體課文“我想”。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認識生字
1.初讀小詩。
師:喜歡小詩嗎?請同學們趕快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它。
2.學習生字。
師:到小組里把新認識的字詞讀給小組同學聽。
小組同學互相認讀、學習生字詞。
(三)細讀課文、感悟體會
1.自由讀文。
師:這首小詩可真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并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試著讀、想)
2.小組合作學習。
師:把你知道的說給小組同學聽,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也在小組里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在第一節中知道了這個小朋友想變成美麗的桃花,引來布谷鳥。
生2:第四節里我知道了自己想變成小草、小花、變成柳絮、蒲公英飛到遙遠的地方。
生3:第五節里說要飛到遙遠的地方,要和爸爸媽媽商量商量,要和爸爸、媽媽商量什么?
師:是呀,要商量什么?
生1:怕爸爸、媽媽惦記所以要告訴媽媽、爸爸。
生2:到遙遠的地方爸爸、媽媽不同意怎么辦呀,應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同意了才能去。
生3:……
4.分節讀。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這首小詩了,有什么辦法既能把小詩讀好,又能體現它的美呢?老師推薦一種方法:喜歡哪一節就美美地讀一讀,自己試著讀一讀
5.找生讀。
師:誰愿意把這首小詩讀給大家聽,同學們認真聽,一會兒評一評。
找生讀,讀后評。
生1:他讀的很有感情。
生2:他讀時我好像也變成了桃花、柳樹,變成風箏飛上了藍天……
師:說的可真好。是呀,讀書就該這樣,邊讀、邊想、邊感受,一定能把小詩讀好。
6.配樂讀。
師:讓我們配上音樂一起來背背這首小詩吧!
(課件播放音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背。)
(四)續編詩歌,拓展訓練
1.續編小詩。
師:這么美的小詩,你能不能仿照第三小節自己也編一節?
生:能。
師:現在就張開想像的翅膀,嘗試著寫一節。
(生思考后陸續舉手)
生1:我想把眼睛裝在月亮上,看星星有多明亮,瞧藍天有多神秘。望啊,望――宇宙是我們探索的課題。
師:第一位小詩人誕生了,誰再說。
生2:我想把眼睛裝在電腦上,看江南山川秀麗的風景,瞧北國的銀裝素裹。望啊,望――描出了我的理想和希望。
師:有創意,可真棒。
生3:我想把眼睛掛在星星上。看銀河多明亮,瞧祖國多遼闊。望啊,望――一切奧秘就在星空。
生4:我想把眼睛裝在“神舟五號”上,和楊立偉叔叔共享歡笑。看呀,看――看宇宙多美麗,瞧我們各國小朋友在歌唱。
2.作業:回家把自己編的小詩配上畫明天在班上展示。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完了,但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感嘆孩子豐富的想像力,感嘆孩子的聰明伶俐,感嘆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快樂與大家分享。孩子們無論是在朗讀小詩上,還是續編小詩,以及小組交流中都是那么積極主動,他們被小詩所吸引,被小詩所陶醉,所以在編小詩中他們會想到把眼睛裝在“神舟五號”上、裝在宇宙中、裝在春天里……無盡的遐想給孩子插上翅膀,讓他們放飛想像,放飛理想。
在教學中我也融入其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和他們一起讀書,一起討論,一起想像。今后在語文課中,我還要與他們一同學習,一同感悟文章的美。
〖課堂教學實錄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張老師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首先,新課開始時的激趣導入,一下子就集中了全體學生的注意力,為下面的學習準備了良好的心理狀態。接下來的挑戰認讀生字,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生的自主探究。真正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因。其次,在學生自己讀詩、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又到小組交流,有利于集思廣益、增進交流,鍛煉表達、擴大知識面。便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最后,教者又安排了拓展思維的練習,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嘗試寫一首小詩。孩子的思維飛起來了,他們想到了把眼睛安在月亮上,安在電腦上,甚至把眼睛安在“神舟五號”上……
《我想》教學反思 篇4
此次活動《我想》經過反復的試上,不斷的改進,順利的開展下來,張老師,師傅和陳老師也給了我很多的指導意見。
剛開始先對教案進行修改,在這里師傅華老師給了我建議,刪去了教案中一些沒有用的問題。然后調整了學說語句和學習動作的順序。還有在創編句子的時候,加上了難度的提升,從剛開始看圖學說句式到自己想一個動物學說語句。
此次活動中,大部分幼兒都能學說詩歌中的句式,并且很有興趣的做相應的動作,每個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活動的重難點不突出,教師的語言也比較平淡,幼兒的注意力不集中,到最后的時候已經坐不住了,開始講話。完整的學習詩歌應該是活動的重點,但還是沒有照顧到每個幼兒。大部分能夠看著圖片一起做動作一起學習詩歌。希望在以后的活動中能有所進步,爭取上好一節課。
《我想》教學反思 篇5
《我想》教學反思
《我想》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體現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一是讓學生在獨立閱讀時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鼓勵學生認真對待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二是通過初讀、細讀、品讀、背誦這種梯度讀的設計,讓學生在讀中質疑,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積累來內化文章的思想情感。再通過自己的多種表達方式把它真誠地表露出來。使文章的情感得以深化升華,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三是注重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互動,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又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使每個學生能正確接受學生與教師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了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
本節課教學從始至終都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教師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聽、說、讀、寫、畫、演等一系列活動,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一個自由、寬松的課堂氣氛圍中學習,使學生真切感受課文的熏陶。
《我想》教學反思
聽完區舉行的優質課后自己從中汲取了很多有價值的感受。這次在校舉行的優質課中我模仿了孟婕老師《我想》一課。通過今天的評課,領導和老師們都真誠的給我提出了很多不足之處,我知道這是給我的莫大的幫助,內心有一股不盡的感激之情。我把這些牢牢地記在心中,作為我今后教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的問題。
盡管本課進行了充分的備課,精心的準備,但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盡管設計過程中一再努力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在有些環節還是指導的不到位。
一、課堂上應抓重點詞語理解文本,自己在這一點上做的不到位。如片段:讓學生再讀課文,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我只找兩個同學來說,大多數學生還沒有理解,我就讓學生帶著美美的心情去讀,現在回想起來,課上這一環節處理得有些倉促,大多數學生還沒有把課文讀透徹。我想如果我課上再引導學生讀課文,從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作者的心情,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從中體會,理解感悟,,這樣就會讓學生真正把課文讀懂。就會自然投入到文本中。
二、對課堂上朗讀的細節處理得不到位
在學生朗讀詞語時,個別音節讀得不準確。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出來。在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缺乏有針對性的朗讀指導,所以學生通過學習后朗讀水平沒有得到大的提高。通過對這一課的評課后,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漸加強朗讀訓練這一環節。使我進一步理解朗讀訓練的指導不僅僅是指導朗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是發自內心的將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讀之中。在每節課上都有收獲。
當然,還有的不足之處是課堂上還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他們自主選擇喜歡的小節來學習,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可能有所不當.會讓他們忽視其它段落,對文章沒有整體的認識.看來以后備課還要考慮周全才對。另外指導學生朗讀的面較窄。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答問之余的感情朗讀我只關注少數學生,使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機會,更談不上展示機會今后的教學中應引以為戒。要調動全體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成功。課標中強調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我們的朗續訓練也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避免單調的閱讀方法,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這就需要培養學生讀的興趣。學生讀書的興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樣化,內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學生有沒有從朗讀訓練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所以在訓練中,給學生以成功感,是最重要的。在平時的訓練中,那些能力強一點的學生,他們能夠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并不斷地得到肯定,容易不斷進步。但大多學生會在課堂上充當聽眾與培讀生的角色,長期下去,就會越來越不愿在別人面前朗讀,開口講話。自己還要多思考課堂上如何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就像校長所說的那樣讓每一個學生在每天的課堂上都有收獲。
《我想》教學反思——充滿激qing的課堂
一晚匆匆備課,今天又起來晚了一點,也是前趕后趕、慌慌張張進了教室。開課很簡潔,這篇課文中的生字也不多,所以重點還是朗讀訓練。本節課以抽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齊讀多種形式“輪番轟炸”,語速、語調在不停地改變著。在二課時中,請學生想象的環節我給足了時間,擠出了形近字辨析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說。比如“在藍天上看見了什么?飛到哪里去?”等等,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與激qing。通過課件讓學生在課堂上即興背誦,通過鼓勵,幾乎人人都能八九不離十地背誦出來。上完這節課,我感覺低段乃至中段的語文課一定要有激qing,關鍵不是老師要有,學生更要有,所以個性化的評價和不斷變幻的教學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1、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
2、關注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不同的表達方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表現自己的理解,發揮其優勢。同樣的一段文字,反應在不同的孩子頭腦中,可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可能是一首短詩;可能是一段熟悉的片斷,還可能是一段流動的影片。這些不同的反應,也帶來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面對優美的文字,有些孩子愿意高聲誦讀,通過讀表達來表達理解;有的孩子會用詩一樣的語言對文章進行再創造;有的孩子會默默凝思,在內心深處反復品味……此時,我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選擇,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使閱讀成為一種享受,使課堂成為他們自我表現的舞臺。另一方面,各種不同方式在課堂上的出現,也使學生不僅在閱讀中學到了知識,更得到了美的享受:聆聽優美的歌曲、觀賞精美的圖畫、品味飽含激qing地朗讀……在這種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孩子的思維和想象被激活了。
當然,不足之處也不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他們自主選擇喜歡的小節來學習,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可能有所不當.會讓他們忽視其它段落,對文章沒有整體的認識.看來以后備課還要考慮周全才對.
《我想》教學反思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8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小詩。
3.通過朗讀小詩激發學生想像力,發揮學生創造力,去追求美好的向往。
4.續編小詩,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學生分析〗
班級有學生60人,他們都喜歡語文課。課堂上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如在學習《愛什么顏色》一課時,學生喜歡白色,聯想到白衣天使是白色的,美麗的百合花是白色的,老師的粉筆是白色的,家是白色的……學生們都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愿意與小組同學愉快合作。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生生評價的能力。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幫助他們學習、感悟小詩的美,并試著續編小詩。
〖課堂教學實錄〗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播放課件:一只小白兔頭戴草帽在森林里采蘑菇,下雨了,小白兔用草帽當雨傘往家走。
師:草帽還能當什么?
生1:天熱時可以當扇子。
生2:帽子可以裝東西。
生3:可以當降落傘。
生4:可以給小雪人當一頂漂亮的小帽子……
師:你們的想像力可真豐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單元的內容《幻想和想像》中第一篇主體課文“我想”。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認識生字
1.初讀小詩。
師:喜歡小詩嗎?請同學們趕快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它。
2.學習生字。
師:到小組里把新認識的字詞讀給小組同學聽。
小組同學互相認讀、學習生字詞。
(三)細讀課文、感悟體會
1.自由讀文。
師:這首小詩可真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并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試著讀、想)
2.小組合作學習。
師:把你知道的說給小組同學聽,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也在小組里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在第一節中知道了這個小朋友想變成美麗的桃花,引來布谷鳥。
生2:第四節里我知道了自己想變成小草、小花、變成柳絮、蒲公英飛到遙遠的地方。
生3:第五節里說要飛到遙遠的地方,要和爸爸媽媽商量商量,要和爸爸、媽媽商量什么?
師:是呀,要商量什么?
生1:怕爸爸、媽媽惦記所以要告訴媽媽、爸爸。
生2:到遙遠的地方爸爸、媽媽不同意怎么辦呀,應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同意了才能去。
生3:……
4.分節讀。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這首小詩了,有什么辦法既能把小詩讀好,又能體現它的美呢?老師推薦一種方法:喜歡哪一節就美美地讀一讀,自己試著讀一讀
5.找生讀。
師:誰愿意把這首小詩讀給大家聽,同學們認真聽,一會兒評一評。
找生讀,讀后評。
生1:他讀的很有感情。
生2:他讀時我好像也變成了桃花、柳樹,變成風箏飛上了藍天……
師:說的可真好。是呀,讀書就該這樣,邊讀、邊想、邊感受,一定能把小詩讀好。
6.配樂讀。
師:讓我們配上音樂一起來背背這首小詩吧!
(課件播放音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背。)
(四)續編詩歌,拓展訓練
1.續編小詩。
師:這么美的小詩,你能不能仿照第三小節自己也編一節?
生:能。
師:現在就張開想像的翅膀,嘗試著寫一節。
(生思考后陸續舉手)
生1:我想把眼睛裝在月亮上,看星星有多明亮,瞧藍天有多神秘。望啊,望――宇宙是我們探索的課題。
師:第一位小詩人誕生了,誰再說。
生2:我想把眼睛裝在電腦上,看江南山川秀麗的風景,瞧北國的銀裝素裹。望啊,望――描出了我的理想和希望。
師:有創意,可真棒。
生3:我想把眼睛掛在星星上。看銀河多明亮,瞧祖國多遼闊。望啊,望――一切奧秘就在星空。
生4:我想把眼睛裝在“神舟五號”上,和楊立偉叔叔共享歡笑。看呀,看――看宇宙多美麗,瞧我們各國小朋友在歌唱。
2.作業:回家把自己編的小詩配上畫明天在班上展示。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完了,但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感嘆孩子豐富的想像力,感嘆孩子的聰明伶俐,感嘆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快樂與大家分享。孩子們無論是在朗讀小詩上,還是續編小詩,以及小組交流中都是那么積極主動,他們被小詩所吸引,被小詩所陶醉,所以在編小詩中他們會想到把眼睛裝在“神舟五號”上、裝在宇宙中、裝在春天里……無盡的遐想給孩子插上翅膀,讓他們放飛想像,放飛理想。
在教學中我也融入其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和他們一起讀書,一起討論,一起想像。今后在語文課中,我還要與他們一同學習,一同感悟文章的美。
〖課堂教學實錄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張老師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首先,新課開始時的激趣導入,一下子就集中了全體學生的注意力,為下面的學習準備了良好的心理狀態。接下來的挑戰認讀生字,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生的自主探究。真正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因。其次,在學生自己讀詩、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又到小組交流,有利于集思廣益、增進交流,鍛煉表達、擴大知識面。便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最后,教者又安排了拓展思維的練習,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嘗試寫一首小詩。孩子的思維飛起來了,他們想到了把眼睛安在月亮上,安在電腦上,甚至把眼睛安在“神舟五號”上……
《我想》教學反思 篇7
內容分析:
這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充分發揮幻想和想象,寫出了我的小小愿望,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依照課文前三節,再編一段。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歡聽歌、唱歌,今天,我想送給同學們一首歌,我們一起來聽聽好嗎?(播放《種太陽》)
2、同學們聽得都很認真,很多同學都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了,讓我感受到你們也很喜歡這首歌,你能說一說這首歌中的這個小朋友有什么愿望嗎?
3、“種太陽”一個多么美妙而大膽的想法呀,我想在我們心中,也都會有這許許多多的夢想,誰愿意來說說呢?(學生自由發言)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夢想的天堂,繼續學習“我想”這一課。(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整體感知。
(1)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本,一起讀一讀課文(全班齊讀課文)。
(2)剛才聽了你們讀課文,老師也想讓你們聽聽別人是怎么讀的。(聽錄音朗讀)
(3)別的小朋友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同呢?
2、細讀感悟。
(一)請你從課文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小節,學學剛才那個小朋友,有感情地讀給小組內的小伙伴聽,說說在那個小節中,“我”的愿望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二)匯報交流。
同學們,你們交流得很熱烈,現在就讓我們把這份情感上的快樂與大家共享。
1、第一小節
(1)請喜歡這一小節的同學讀讀這一小節。其他學生評。
(2)在這個小節中,“我”的愿望是什么?在這一小節中,你還讀懂了什么?
(3)孩子們,現在請你們想象一下當春天的腳步悄悄地走近我們,在和暖的春風中,桃花展開了粉紅的笑臉,散發著陣陣清香,我們漫步在桃樹林中,不時聽到布谷鳥清脆的鳴叫,這時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4)我們就是那一朵朵盛開的桃花,讓我們把這份幸福、愉快讀出來。(齊讀)
2、第二小節
(1)指名讀,其他學生評。
(2)在這個小節中,“我”的愿望是什么?
(3)“我”從一條柳樹根一下子長成了一座綠色的篷帳,表現了“我”怎么樣的心情?(“我”想要快快長大)請你們把這種急切的心情讀出來。(齊讀)
3、第三小節
(1)請喜歡這一小節的同學讀讀這一小節。其他學生評。
(2)在這個小節中,“我”的愿望是什么?
(3)長了眼睛的風箏在藍天上自由地飛翔,它看到了太陽、白云,它還會看到什么?展開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說一說。(學生自由發言)
同學們,你們想得太美了,在藍天上我們看到了這么多、這么美的事物,難怪小作者說“藍天是我的課堂”。
(4)讓我們帶著對藍天美好的想象,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一小節吧!
(男、女比賽讀)
4、第四小節
(1)請喜歡這一小節的同學讀,談自己讀完這一小節感受。
(2)在這個小節中,“我”的愿望是什么?
(3)是啊,我們的夢想飛啊飛,飛到了遙遠的地方,這遙遠的地方會是哪兒呢?我們飛到那兒去干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
那就讓我們帶著自己美好的夢想,再來讀一讀這一小節吧!(齊讀)
5、第五小節
(1)老師也喜歡這一小節,讓老師給你們讀一讀好嗎?(師讀)
(2)“我”要和爸爸媽媽商量什么?你們有什么感想呢?
三、配樂朗讀
讓我們伴著音樂,帶著自己美好的感受,一起再有感情地讀讀課文!
師:哇!讀得太美了,老師仿佛聽到了布谷鳥的聲聲歌唱,看到了藍天、白云、小草、小花,看到了蒲公英正飛呀,飛——,飛到遙遠的地方。多么迷人的大自然呀!
四、擴展訓練。
⒈在小組合作里仿照課文前三節再編一段。
師:剛才許多同學都說出了自己美好的愿望,我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試著編編小詩,行嗎?
⒉在小組里編一編。
⒊指名匯報、交流。
五、作業:把仿寫的小詩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教學反思:
1、“種太陽”是一首學生十分喜歡的歌曲,以此引入新課,一是因為這首歌貼近本單元的主題:幻想和想像,二是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氣氛。
2、這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但比較簡單的詩歌,因此在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力求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之間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
3、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4、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學生深入理解詩中的內容和意境。
不足與建議:
1、每一個問題的拋出,都給學生一定的提示,不敢真正“放手”,這會限制學生思考的方向,束縛學生的發散思維,
2、教師上課時語速偏快。(個人習慣問題,這點我將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多注意!)
3、沒有注意引導學生講完整話。
4、最后一個小節,應該適時進行思想教育,由于時間關系做得比較不足。
5、建議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如第一小節“悠蕩”。
6、仿寫之前可讓學生說說“我想干什么”,再從內容與寫法上進行觀察、比較,以提示仿寫。
7、可抓住一個小節細講,總結學習方法,其余小節自學,反饋。
上了這一節課,感覺自己又學到了不少東西,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向其他老師請教,糾正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