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傳聲》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河北版《科學》三年級下冊《聲》單元第二課《物體傳聲》。教材與學情分析:本節課是在指導學生尋找聲音,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物體傳聲這一現象,聲音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對于聲音是靠什么傳播的卻很陌生,本節課是關于聲音傳播途徑的探究。為了探究“聲音是怎么傳到我們耳朵里的?”這一問題,教科書中設計了兩個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認識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身邊一些熟悉的物體進行探究,但由于聲音的傳播依賴一定的無形物質,這是現實生活中很難直接感受到的,它需要借助于實驗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實驗本身有局限性,學生的現有理解、推理和想像能力相對薄弱,對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的理解就是一個知識難點。
設計意圖:新課標強調:科學課程要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著這一理念,按照“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動手實驗——總結交流——應用拓展”這一發現式探究程序組織教學,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注重適時指導,力爭使學生的探究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發現聲音是靠什么傳播的。
2、愿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自己的猜想驗證,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3、結合身邊事例解釋物體傳聲現象,能用語言描述聲音傳播途徑。
教學重點:聲音如何傳播是認識聲現象的本質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從教材的安排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來看,本課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探究上,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
教學難點:對于物體傳聲的理解和實驗方案的設計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發聲芯片、注射器、水槽、石塊、紙杯、繩子以及學生身邊的物品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幾種學生熟悉的聲音(如鳥叫聲、流水聲、琴聲、上課鈴聲等)并引出問題:關于聲音你知道了什么?你們還想研究哪些問題?[設計意圖:借此喚醒學生已有知識,明確進一步探究的方向。通過直觀的感受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出了“這些聲音是怎么傳到我們耳朵里的”等問題。]
二、實驗研討,獲取新知
1、觀察空氣傳聲實驗
教師將一個發聲的芯片放入一次性注射器中,然后慢慢將注射器內的空氣排出,芯片發出的聲音逐漸由大變小,直至聽不到聲音,只看到芯片指示燈的閃爍。提問:老師做了什么使芯片聲音聽不到了?說明了什么?學生講述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結論:沒有空氣聲音就聽不到了,說明聲音要靠氣體傳播。教師再播放科學在線內容:月球上沒有空氣,宇航員在月球上聽不到對方發出的聲音,他們只能依靠特殊裝置來傳遞信息。請同學思考回答:這種現象說明什么?使學生進一步知道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請舉出生活中聲音能在氣體中傳播的例子,對教師講課學生聽到聲音進行分析。[設計意圖: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思考變得積極主動了,他們通過觀察空氣傳聲實驗,聯系生活實際,輕松地獲得了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的知識。]
2、自主猜想,拓展思維空間
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聲音傳播的其它途徑,教師為學生創設自主猜想、自主實驗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