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傳聲》教學設計
情境創設:播放醫生給病人聽診的圖片。提問:醫生使用聽診器時,病人心臟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醫生耳朵里的?聲音還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呢?教師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大膽地猜想。[設計意圖:對于學生的猜想,教師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著力營造一種民主、開放、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使思維進入興奮點]
3、設計實驗方案
猜想是需要實驗來驗證的,但是在實驗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這是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根據三年級學生能力,根據實驗室里的材料和老師為大家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想好用什么做傳聲物體,實驗需要提供什么條件?如何操作?隨后組織小組交流,討論制定小組的實驗方案。這時教師加入學生之中,適時指導,使方案要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根據學生討論中存在問題,教師總結概括:研究物體傳聲實驗,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要有傳聲物,如桌面、椅子、黑板、鐵管、線等。(2)要讓物體發聲:撓、敲、說話等。(3)要用耳朵聽聲音如用耳朵貼物體上。最后教師引領學生進行集體交流,共享思維成果,實現思維互補,使方案進一步完善。[設計意圖:同學們在相互交流、補充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了實驗方案,明確了聲音傳播的必要條件,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及交流能力。培養了合作學習的習慣。]
4、實驗研討,驗證設想
各組同學依據實驗設計方案,開始實驗研討。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做,要求學生:(1)以小組為單位做好分工,愿意與他人合作,小組成員輪換操作。(2)實驗中不要大聲喧嘩以免影響實驗效果。(3)學生撓桌面時用力要適中,勿敲或者發出較大的聲響。(4)在水中輕敲石塊,用力適當,讓把耳朵帖在水槽旁邊的學生能聽到聲音即可。(5)做好實驗記錄。學生對固體傳聲液體傳聲實驗是同時進行的。[設計意圖:此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在實驗中促進了學生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時有利于科學素養的養成,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感性認識。]
5、匯報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把自己小組做的實驗的方法和得出的結論向全體同學匯報。教師在評價中激勵學生的研究熱情并做總結。通過學生匯報大量的實驗證明: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設計意圖:匯報總結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實驗結論是經過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提高了思維能力,通過交流,互相啟發、補充、爭論等培養合作學習習慣。]
三、理解應用,拓展延伸
科學學習要學以致用,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體驗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說明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你可以做個簡單的演示嗎?學生會想到很多的,例如用繩子和紙杯做成土電話,繩子要繃緊,一個同學在一端說話,另一個同學聽。把一部手機放在水中用另一部手機撥打聽聲音等等。此處教師靈活處理。[設計意圖:把學生的探究熱情延伸到課外,拓寬了學生視野,進一步鞏固、深化了聲音的傳播知識,促進創新潛能的開發]
板書設計 4、物體傳聲
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