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百寶箱
本課是“校園尋寶”主體活動的第三步:“整理”。這一課里,學生要嘗試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從科學探究過程來看,這一步屬數據整理。從科學觀察的方法的角度來說,前一課是學抓事物的特征,而這一課是在“抓事物特征”的基礎上“找共同特征”,是前一課的提高。俗話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分類是以共同特征為基礎的。本課教材設計了“給我們的‘寶貝’分類”和“制作標本”等兩個活動。要求學生繼續模擬達爾文的尋“寶”活動,對“寶貝”進行簡單分類。與達爾文對“寶貝”進行的分類研究相比照,“像科學家那樣去研究”。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學習“在事物的各種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為基礎進行簡單分類。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根據事物的共同特征,對它們進行簡單分類或排序,并能敘述自己分類的理由,懂得給事物分類要有一定的標準。
2.能簡單處理搜集到的研究材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獨立觀察和思考,能樂于和其他同學合作。
2.善待被尋來的小動物,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觀念。
科學知識
1.了解什么是分類,了解分類要有一定的標準。
2.了解分類的好處。
教學建議
教學準備:
紙盒或瓶子作標本的容器、標簽紙、膠水
課時分配建議:
建議使用1課時
教學導入 :
本課教學從達爾文尋寶故事情節引入,引導學生模仿達爾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寶箱”。
活動1:給“寶貝”分類
活動目標:
1. 能按自己的方法對自己的“寶貝”進行簡單分類。
2. 在分類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動物與植物、生物與非生物等不同物體的特征。
3. 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并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學會與人交流。
活動建議:
1.本活動要落實本課科學探究目標1和2。
2.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對“寶貝”進行分類,然后交流討論,讓他們意識到分類可以有不同的分法。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分類的理由,明白分類要有一定的標準。
3.教學中還可以視學生分類實際情況,教師隨機提出一些分類標準讓學生試試。如“只分成兩類怎么分?”“假如按……又怎樣分”等等,以此啟發學生的思維。
引導學生通過分類,從共同特征上把握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動物與植物各有什么特點等。
活動2 制作標本
活動目標:
1.學習制作簡單的標本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在制作標本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活動建議:
1.這個活動是要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是一項長期的活動,研究者必須對搜集到的資料或實物進行整理和保存。本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體驗一下科學家保存實物樣本的做法,對于制作要求不能高。
2.出于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教育的考慮,以及學生制作能力有限,制作標本的選材對象,最好不要使用活體小動物,只以樹葉、礦物等作為制作對象。
3.提示學生按照書上方法制作標本,教師也可出示一些現成的植物或礦物標本,讓學生弄清楚制作標本的方法、作用和意義,然后讓學生模仿著制作。要求學生在標簽上記錄物品名稱、發現時間、地點等信息,對于暫時還無法知道名稱的物品,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給它起一個代號待日后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