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湘教版)2
2.消化與吸收
第一課時
編寫時間 10月 8日 執(zhí)行時間 月 日 總序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1. 通過咀嚼饅頭,使學生感受到牙齒的切割作用,唾液對淀粉的分解作用。
2. 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食物的消化的過程。
3. 能舉例說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通過研究活動使學生了解細嚼慢咽的科學道理,使學生意識到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
2. 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能夠科學地看待身體的變化。
科學知識
1. 通過親身感受,使學生了解到口腔有消化作用。
2. 知道人體的消化器官是由:口腔、食管、肝臟、胃、小腸、大腸等組成。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 可以食用的饅頭、米飯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一.教學導入
1.提問:食品中的營養(yǎng)成分包括哪些?
2.學生回答。
3.教師追問:這些營養(yǎng)成分又是如何被人體所吸收的呢?
4.過渡:讓我們開始對人體消化器官的研究吧。
二.活動 咀嚼饅頭
1.擺出問題:將饅頭放入口中,反復多嚼幾次,感覺一下,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交待注意事項(進食前要洗手,進食時不要混食),學生分組行動,組內交流感受。
3.以小組為單位作好整理進行匯報。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5.明確:
(1)首先牙齒將饅頭有切斷,大塊的饅頭變?yōu)樾K。
(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變得濕潤,便于食物的下咽。
(3)經過咀嚼的饅頭慢慢變甜
6.閱讀指南車信箱:
明白:了解到經過咀嚼的饅頭慢慢變甜是唾液中淀粉酶在起作用,它將淀粉分解為人體可以吸收的物質。讓學生懂得細嚼慢咽的科學道理。
7.提問:人體對其它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是如何進行的呢?
鼓勵學生課后可以通過查找資料的方法繼續(xù)學習。
三.活動 咀嚼后的饅頭哪去了
1.過渡:咀嚼后的饅頭哪里去了?
2.學生閱讀教材第25頁,學生掌握食品經過的消化道有:口腔、食管、胃、大腸、小腸。告之學生肝臟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3.學生活動:以組為單位找一找我們的消化器官在身體中的位置。
4.填好教材第25頁的填充題。
第二課時
編寫時間 10月10日 執(zhí)行時間 月 日 總序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的過程。
2.能舉例說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了解人體的消化與吸收過程,能夠科學地看待身體的變化。
科學知識
1. 了解小腸內表面的結構,知道小腸絨毛的作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 約90厘米長的線繩一根。
一.教學導入
1.提問:食品是怎樣經過我們的消化道的?
2.學生回答。
3.過渡:食物到達胃里之后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閱讀《關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二.閱讀 關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1.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2.提問:通過閱讀你有什么收獲?
3.學生談體會。
4.教師作好小結,讓學生了解胃功能,以及關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消化液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