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湘教版)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產生探究地球內部奧秘的欲望。
科學知識
1. 了解火山噴發現象。
2. 知道火山的種類等常識。
3. 認識火山噴發會給人類和自然環境帶來災難,但也可以被人類所利用。
教學準備
火山噴發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土豆泥,番茄醬,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等。
一.教學導入
1.播放:火山噴發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看到火山噴發時的情形,感受到噴發的力量,看到噴發物。
2.提出問題:當這座火山停止噴發,冷卻后的山體會是什么樣的?
二.活動 畫火山圖
1.學生獨立思考:你認為火山山體外形是什么樣子?為什么是這種模樣?
2.學生在自己的紙上畫出草圖。
3.組織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
4.綜合整理:由教師將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體外形畫在黑板上。并提出:到底火山噴發后形成什么樣的地貌?
三.活動 “火山”噴發了
1.閱讀教材,了解模擬實驗的過程。
明白:實驗與火山噴發的共同之處。
2.教師演示實驗。
3.觀察噴發后的“火山”山體外形,驗證各自的關于火山山體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錐的形成過程。
4.比較分析模擬實驗和火山噴發的異同,了解火山噴發的原因。
自然界的火山噴發是由于地殼的強烈運動而在地殼中某些部位發生斷裂破碎、壓力減低,巖漿就會向那里聚集,并有氣體、水蒸氣從中分離,致使體積膨脹,推動巖漿沿地殼中的斷裂向地面運移,巖漿在地表較薄弱的地方攻破,從而形成火山噴發的現象。本實驗根據自然界火山的噴發原理設計,用煮熟的土豆泥堆出小山,從山頂往下挖出深坑,填入番茄醬,再用一點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熱的方法致使番茄醬體積膨脹,直到番茄醬沖破山頂形成“火山”噴發。
5.提供資料再次驗證,加深學生對火山噴發的認識。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0頁的指南車信箱資料,借助火山的圖片和音像資料呈現噴發后的火山,錐形的火山地貌,碗口或漏斗狀的火山口等等。
6. 了解火山噴發的利弊:學生就此主題討論;閱讀資料和聽教師講述;建立對火山噴發的利弊辨證的認識。
四.拓展
搜集更多與火山有關的資料,與同學交流。
4. 巖石也變化
第一課時
編寫時間10月27日 執行時間 月 日 總序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驗探究氣溫、水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2. 能用模擬實驗的結果解釋造成巖石變化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自然界是運動變化的,這些變化是內外力長期作用的結果。
科學知識
1. 認識到氣溫、水等都對巖石變化產生作用。
2. 知道巖石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永不停息地進行著。
教學準備
酒精燈,石頭(最好選用風化程度比較大的頁巖),鐵絲,布條,燒杯,冷水,稀鹽酸,滴管,石灰巖,與本課相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一.教學導入
1.出示:梵凈山頭重腳輕、千張萬頁疊層板狀的蘑菇巖圖片,被海水沖刷得光滑圓潤的礁石圖片。
2.提問學生:這些巖石原來就是這樣子嗎?是什么原因讓巖石也在發生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