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六年級科學上冊大家動手做樂器第二課時教案
3-2 第二課時主要目標:通過實驗,解決知識上的疑惑
一、回顧
◆模擬課堂:
師:上一節課我們確定了幾個必須解決的知識障礙,同學們還記得是什么問題嗎?
生:(略)
二、活動1: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設計說明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假設、驗證,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限于時間的關系,這里主要采用“引導式探究”,避免過度開放而花費太多時間,導致學生的整體目標感逐漸淡化、轉移。需要運用的思維方法包括“不完全歸納法”和“反證法”。
◆模擬課堂
1.不完全歸納
師:我們首先來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研究這個問題,不妨先觀察一些正在發出聲音的物體,看看它們哪些相同之處。
師:我們把直尺的一頭緊按在桌邊,一頭露出桌外,怎樣讓它發出聲音?
生(試驗后):我把直尺向下壓,再松手,直尺就發出聲音了。
師:當它發出聲音的時候,你發現直尺有什么現象?
生:它在上下振動。
(這時,教師有必要將學生表述里的“震動、上下運動、擺動”等詞匯,轉換成“振動”這一科學概念,并告訴學生“振動”的特點是: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復運動。)
師:我們再將橡皮筋套在拇指和食指之上,怎樣使橡皮筋發出聲音?
生(試驗后):我用手指撥橡皮筋,橡皮筋就能發出聲音。
師:當它發出聲音的時候,你發現橡皮筋有什么現象?
生:它在振動。
師:我們知道人的喉嚨也能發聲,把手放在喉頭處觀察,發聲時,能感受到什么?
生(試驗后):當喉嚨發聲時,它也在振動。
師:這時,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物體發聲時,它們都在——
生:振動。
師:同學們的答案只是一個假設而已,僅僅三個例子,是不能說明問題的。請同學們再觀察一下鼓、鑼、釵、三角鈴等樂器,看看是否能證實我們的假設?
(為了避免學生隨意地轉移探究目標、任性地敲擊,教師有必要先提醒學生:不要比誰敲得響、不要連續敲擊、注意觀察發聲物體。)
生(試驗后):我們發現,它們在發出聲音的時候都在振動。
師:通過以上實驗,我們是否可以得出結論:物體發聲都與它的什么有關?
生:振動!
2.反證
師:僅僅七、八樣物體的實驗,還是不可能讓所有的人信服。我們能找出一個反面的例子嗎?即物體發聲了,但它卻沒有振動的。
預計學生大致會說出以下幾類“發聲卻不振動”或者“振動卻不發聲”的例子,教師一一予以反駁——
生:敲擊桌子(以及其他體積大的固體)時,桌子沒有振動。
師:將一些泡沫塑料顆粒(或者一盆水)放在桌子上,可以幫助觀察到它們發聲時是否在振動。
生:當我們朝筆筒吹氣時,是筆筒振動產生的聲音嗎?
師:這主要是由于空氣振動發出的聲音。用一張小紙片或羽毛放在筆筒口,就能看到空氣的振動。
生:液體振動時,也能發聲嗎?
師:是的,浪花飛濺時的聲音我們都聽到過。
生:那為什么有的波浪沒有聲音呢?
師:有些物體發出的聲音,屬于超聲波或次聲波,人的耳朵聽不見。但有些動物的聽覺比人靈敏,它們卻能聽見,比如蝙蝠、海豚等。東南亞海嘯時,大象就聽到遠處海浪發出的次聲波,而提前逃跑了。這些知識與制作樂器無關,就不詳細介紹了。
3.結論
師:從以上實驗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我們制作樂器,就是讓物體振動,發出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