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39頁~40頁,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 用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準備】
學生實驗錄像課件
一、觀察實驗,引入新課
1.認識實驗器材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做實驗嗎?我們一起去實驗室瞧瞧吧。ㄕn件出示:實驗桌和實驗器材。 )
(2)提問:實驗桌上有什么呢?
(3)學生匯報:(6個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還有一張實驗報告單。)
(4)出示實驗報告單:
水的體積與高度的統計表
體積/㎝?
高度/㎝
50
100
150
200
250
300
(5)引導觀察:從這張實驗報告單里,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評析:以學生熟悉的實驗錄像引入,很快將學生帶進新的探索過程中。
2.觀察實驗
(1)觀看課件:水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我們來看看同學做實驗的情況,注意記錄每一個玻璃杯中水的高度。
(2)匯報記錄,教師完成統計表
高度/㎝
2
4
6
8
10
12
體積/㎝?
50
100
150
200
250
300
評析:數學課上展現給學生科學實驗的方法,要求學生適當參與動手記錄,使數學和科學知識相互滲透,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1.觀察變量
(1)根據上面統計表,小組討論:它有哪幾種量呢?
體積和高度這兩種量有變化嗎?
體積和高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2)匯報:水的體積增加,高度也相應增加。水的體積減少,高度會相應降低。
2.引導研究定量
(1)思考:看著統計表的這兩種量,你還能想到什么?
(2)出示水的體積與高度的統計表
高度/㎝
2
4
6
8
10
12
體積/㎝?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積/㎝?
(3)提問:每個水柱的底面積有什么關系?
學生獨立計算底面積,并填在數學書第39頁統計表中。
(4)匯報:每個水柱底面積的計算方法及算式。
(5)介紹:體積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積。在這里,底面積相同,數學上叫做“一定”。(板書:(一定))
3.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觀察統計表,小組討論:現在統計表中有哪幾種量?
哪種是變化的量,哪種是不變的量?
體積和高度這兩種變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
(2)匯報明確:體積和高度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體積增加,高度隨著增加;體積減少,高度隨著減少。
體積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3)質疑:具有是你們說的這些特征的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什么量呢?請到數學書第39頁去尋找答案吧。
(4)學生自學。
(5)匯報交流:水的體積和高度有什么關系?水的體積和高度叫做什么量?
4.揭題: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板書:課題)